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示季子懋修书
明 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己而自足。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艺本不佳,于人何?然吾窃自幸曰:“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以汝为质不敏耶?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以汝行不力耶?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鞅文场,夺标艺苑也。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志励行,所以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己而自足矜:夸耀
B.艺本不佳,于人何尤:埋怨
C.平生志励行苦:为……所苦
D.所以则于后人者贻:遗留

对于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B.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C.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D.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张居正写给他季子的一封书信,帮助儿子总结科举考试失利的原因。
B.张居正认为儿子两次科考失利,与儿子好高骛远、贪多务得、用力不专有关。
C.张居正以自己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教育儿子,鼓励儿子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的缺点。
D.张居正认为儿子自幼就自大自狂,慕古不成便自暴自弃,因此及时劝勉使之能成大器。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2)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顺,字德正,赵郡平棘人也。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名于世。始光初,从征蠕蠕。以筹略之功,拜后军将军。
世祖将讨赫连昌,谓崔浩曰:“朕前北征,李顺献策数事,实合经略大谋。今欲使总摄前驱之事,卿以为何如?”浩对曰:“顺智足周务,实如圣旨。但臣与之婚姻,深知其行,其性果而不慎于去就,不可专委。”世祖乃止。初浩弟娶顺妹,又以弟子娶顺女,虽二门婚媾,而浩颇轻顺,顺又弗之伏也。由是潜相猜忌,故浩毁之。及克统万,世祖赐诸将珍宝杂物,顺固辞,唯取书数千卷。世祖善之。至京论功,以顺为给事黄门侍郎,赐奴婢十五户,帛千匹。又从击赫连定于平凉。三秦平迁散骑常侍进爵为侯加征虏将军迁四部尚书甚见宠待。崔浩恶之。
顺凡使凉州十有二返,世祖称其能。而蒙逊数与顺游宴,颇有悖慢之言,恐顺东还泄之朝廷,寻以金宝纳顺怀中,故蒙逊罪衅得不闻彻。浩知之,密言于世祖,世祖未之信。太延三年,顺复使凉州,及还,世祖曰:“昔与卿密图,期之无远。但以顷年东伐,末遑西顾,荏苒之间,遂及于此。今和龙既平,三方无事,比缮甲治兵,指营河右,扫荡万里,今其时也。卿往复积岁,洞鉴废兴,若朕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顺对曰:“臣畴日所启,私谓如然。但民劳既久,未获宁息,不可频动,以增劳悴。愿待他年。”世祖从之。五年,议征凉州,顺议以凉州乏水草,不宜远征。与崔浩庭诤。浩固执为宜征。世祖从浩议。及至姑臧,甚丰水草。世祖与恭宗书以言其事,颇衔顺。后谓浩曰:“卿昔所言,今果验矣。”浩曰:“臣之所言,虚实皆如此类。”初,蒙逊有西域沙门昙无谶,微有方术。世祖召顺令蒙逊送之京邑。顺受蒙逊金,听其杀之。世祖克凉州后,闻而嫌顺。凉土既平,诏顺差次群臣,赐以爵位。顺颇受纳,品第不平。凉州人徐桀发其事。浩又毁之,云:“顺昔受牧犍父子重赂,每言凉州无水草,不可行师。及陛下至姑臧,水草丰足。其诈如此,几误国事。不忠若是,反言臣谗之于陛下。”世祖大怒,真君三年遂刑顺于城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欲使总前驱之事摄:统领 B.比甲治兵缮:保养
C.颇顺衔:怀恨 D.未西顾遑:空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但顷年东伐②宁许负秦曲
B.①诈如此②孰能讥之乎
C.①真君三年遂刑顺城西②因击沛公
D.①顺又弗伏也②蚓无爪牙

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秦平 \ 迁散骑常侍 \ 进爵为侯 \ 加征虏将军 \ 迁四部 \ 尚书甚见宠待
B三秦平 \ 迁散骑常侍 \ 进爵为侯 \ 加征虏将军 \ 迁四部尚书 \ 甚见宠待
C三秦 \ 平迁散骑常侍 \ 进爵为侯加 \ 征虏将军 \ 迁四部尚书 \ 甚见宠待
D三秦 \ 平迁散骑常侍 \ 进爵为侯加 \ 征虏将军 \ 迁四部 \ 尚书甚见宠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顺喜欢读书,有才能与谋略,跟从世祖四处征战,多次得到封赏,十二次出使凉州,对凉州的地理情况了如指掌,然最终因贪贿枉法丧身。
B.世祖派尚书李顺出使凉州,经常向李顺了解凉州的情况,寻找时机要灭掉凉州。但李顺贪财,被凉州重金收买,他怕受贿之事暴露,以凉州“乏水草”为由,极力反对进攻凉州。
C.在是否征讨凉州的问题上,崔浩力主西征,世祖最终采纳崔浩的意见,亲自率兵攻打凉州,很快攻下了凉州的都城,他见凉州水草丰盛,方知李顺说的都是假话。
D.世祖征讨赫连昌时,想让李顺总领前锋人马,因为崔浩的反对而作罢,从此李顺与崔浩两人私下里相互猜忌,崔浩经常在世祖面前诋毁李顺。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二门婚媾,而浩颇轻顺,顺又弗之伏也。由是潜相猜忌,故浩毁之。
(2) 凉土既平,诏顺差次群臣,赐以爵位。顺颇受纳,品第不平,凉州人徐桀发其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安进曰:“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后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援兵至,陈友定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B.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C.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D.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耆”意为年老。“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学养丰厚。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兼擅文墨,曾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赐门帖子赞其学问、谋略。
B.陶安能够审时度势。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 惟知 言 则 有 以 明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之 事 无 所 疑 养 气 则 有 以配 夫 道 义 而 于 天 下 事 无 所 惧 此 其 所 以 当 大 任 而 不 动 心 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四书是指                         
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学散,不报:批复
B.余不能益也损:损害
C.君之弟曰约:阻止
D.而予铭属:嘱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时所与游者甚众然则诸侯地有限
B.不病以所不为皆出于此乎
C.君幼孤,养兄嫂虎兕出
D.生不大,天固为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敢怒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
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讙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光从小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比如幼年时便不贪玩耍,在父亲的葬礼上也表现出了与其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对李光的做法还是非常感激的。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之当:承担。
C.至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之籍著:彰显。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 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注】
①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木兰诗》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句。 ②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博士:古代官名
B.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遣客刺之阴:暗中
C.太子既长,不宜数面之折:折磨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致仕:辞官回家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颖达勤奋聪颖,博学多才。八岁就从师学习,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所治为古代典籍,但能借解释经义不失时机向皇帝及太子进谏。
C.孔颖达辛勤撰述,成绩卓著。因为著书的功劳,皇帝对他加官进爵,提拔为散骑常侍、封为子爵,并且赏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D.孔颖达著书虽丰,但不够谦虚坦荡。他与颜师古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节选自《晋书·郭璞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D.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等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地名。②莫府:“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李牧,李牧如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B.出战,不利,失亡多范增目项王
C.便宜置吏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王翦 急击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对下列语句进行翻译。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蜃 说
(宋)林景熙①
①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颖川主人走使②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如崪岫,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歘起③,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图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若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纪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③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突兀凌云者何限,远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注】①林景熙,宋末爱国诗人。②走使:派遣仆人。③歘(xū)起忽然涌起。
第①段“初未之信”中的“之”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
从第①段的“初未之信”到第②段的“予因是始信”,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第②段中“向之有者安在?”是倒装句,还原后的句子是                    ,其现代意思是                      
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日期时采用了干支纪年法,季春是指农历三月。
B.作者运用定点观景方法,依据时间先后描绘海市变化。
C.作者将多个朝代的宫殿与海市进行对比,突出其一致。
D.本文先叙事写景,然后说理,议论水到渠成发人深省。

作者借助叙事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一日而忘齐也报:报复
B.乃去赵魏适:到……去
C.于是屈身士下:降职
D.皆为郡县以燕属:归属,从属。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B.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C.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D.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多方征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
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
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
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间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
(2)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齐泰,溧水人。初名德。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历礼、兵二部主事。雷震谨身殿,太祖祷郊庙,择历官九年无过者陪祀,德与焉,赐名泰。二十八年,以兵部郎中擢左侍郎。太祖尝问边将姓名,泰历数无遗。又问诸图籍,出袖中手册以进,简要详密,大奇之。皇太孙素重泰。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燕属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贼,敌乃可。”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当是时,帝举五十万兵畀景隆,谓燕可旦夕灭。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果败。帝有惧色,会燕王上书极诋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谢燕,而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可息兵。燕王不听。明年,盛庸捷东昌,帝告庙,命二人任职如故。及夹河之败,复解二人官求罢兵,燕王曰:“此缓我也。”进益急。
始削藩议起,帝入泰、子澄言,谓以天下制一隅甚易。及屡败,意中悔,是以进退失据。迨燕兵日逼,复召泰还。未至,京师已不守,泰走外郡谋兴复。时泰急。泰墨白马走,行稍远,汗出墨脱。或曰:“此齐尚书马也。”遂被执赴京,同子澄、方孝孺不屈死。泰从兄弟敬宗等皆死,叔时永、阳彦等谪戍。子甫六岁,免死给配,仕宗时赦还。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其为贼,敌乃可克: 战胜
B.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逃窜
C.时泰急购:重金收买
D.泰从兄弟敬宗等皆死坐:定罪、连坐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B.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C.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D.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泰做官多年都没有过失,有一年,天雷震坏了谨身殿,太祖到寺庙祭祀祷告,让他参与,并赐给他名字为齐泰。
B.建文帝素来器重齐泰,在未做皇帝时就看重他,后来即位,就让齐泰与黄子澄共同参与国家政事,不久将他的官职提升为尚书。
C.齐泰很有见识,在燕王初造反时,就建议对天下昭示燕王叛贼的身份,因此受到燕王忌恨。燕王直指齐泰、黄子澄是奸臣,要求对他们惩办。
D.齐泰是一个忠义之士,他被捕后,忠于建文帝,不屈而死,他的亲人受他牵连被判死刑或被流放,儿子因为年幼,没有被处死。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之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今当以死守社稷。”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节招纳夷人持节:拿着符节。
B.水犯城下,恪城救理乘:登上
C.洎金兵城下,始悔之薄:迫近
D.帝注礼之甚渥:优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否将君累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B.谓周失计二虫又何知
C.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风之积不厚
D.县豪子雄乡望长安日下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B.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C.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D.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为官公正,执政有方。为官期间,不怕受牵连,为人辩护;豪绅子弟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扔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理水患,保全了沧州城,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来受到弹劾,被免去相位。
D.唐恪缺少远见,主张和议。因为主张投降金兵,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翻译下面句子
①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②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一起
B.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拜谢
C.华元杀羊士犒劳
D.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抵挡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B.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1)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煤灰)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知人固不易矣且知人非难也之所以知人难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