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ㅤㅤ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ㅤㅤ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
B. |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
C. |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
D. |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
B. |
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
C. |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
D. |
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②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ㅤㅤ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候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令其宗庙不祓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
B. |
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
C. |
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称为血食。 |
D. |
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 |
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
B. |
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
C. |
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
D. |
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②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ㅤㅤ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纭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纭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氏春秋》。”
(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 |
B. |
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
C. |
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
D. |
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
B. |
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 |
C. |
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 |
D. |
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②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1)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2)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3)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贵廉
ㅤㅤ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ㅤㅤ“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ㅤㅤ“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ㅤㅤ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ㅤㅤ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 |
广:宽广 |
B.遂从嗜欲 |
从:放纵 |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
操切:胁迫 |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
黩:贪求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之豪绅 |
行一切之变 |
B.是以天下奢侈 |
相沿以为常事矣 |
C.则择便巧史书……者 |
则争尽力为善 |
D.数十年于此矣 |
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
D.国维不张 |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
B. |
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
C. |
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
D. |
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
B. |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
C. |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
D. |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
B.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
C. |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
D. |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14.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 审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
B. |
则必有所 格 格:阻止,阻碍 |
C. |
此用之于新 造之蜀 造:拜访 |
D. |
或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是有时而穷 焉 盘盘 焉,囷囷焉 |
B. |
而权之 以人 臣 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 |
特欲侥幸 于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 于王而负赵 |
D. |
游尘 之集高岳 不知东方 之既白 |
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B.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C.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D. |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 |
①③⑥ |
B. |
①④⑤ |
C. |
②③④ |
D. |
②⑤⑥ |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
B. |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
C. |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
D. |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 【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贵耕战而 贱儒生贱:轻视 |
B. |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
C. | 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
D. | 薄夫敦,鄙夫宽 敦:敦厚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 上下乱而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 |
B. | 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以此二子解沮齐众 |
C. | 此礼义为业者也 国之所以存者 |
D. | 人民为善 开不为上用之路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
B. |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
C. |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
D. |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
B. |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
C. |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
D. |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 14 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 京口 ,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遗民 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 部曲 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 传檄 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 祖逖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B.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C.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D. |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
B. |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
C. |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
D. |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
B. |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
C. |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
D. |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 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 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B.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C.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D. |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
B. |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
C. |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
D. |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
B. |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
C. |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
D. |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日:"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 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 犯 . 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 抵 . 极 . 刑 .,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 史。上谓侍臣曰: "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 间, 三覆已讫。又,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 减 . 膳 . ,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 "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捕之,少涉疑似,皆拷 讯取服,凡二千余人, 帝悉令斩之, 大 . 理 . 丞 . 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 "上日:"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B.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C.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D. |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
B. |
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
C. |
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
D. |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
B. |
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
C. |
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
D. |
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净;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论语· 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 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
(《论语· 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论语· 里仁》 )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 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 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 恶名"。试举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小题。
答谢景山 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 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 唱 .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 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 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 , 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 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 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 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 子皆不 由 . 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说, 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 ② 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 天而 . 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 :"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 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 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 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 若 . 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 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 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 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 恨 . 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 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弈未知景山以为是非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不宣。襄顿首上。
( 选自《全宋文》)
【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 (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 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 (xǐ ):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 . 正 . 确 .的一项是( )
A. |
特 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 |
B. |
某尝 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 |
C. |
君子皆不 由也 由:遵循,遵从。 |
D. |
而 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
B. |
|
C. |
|
D. |
|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 . 正 . 确 .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道"是"文"的银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
B. |
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
C. |
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
D. |
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话。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