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
脊神经的背根由传入神经纤维组成,具有传入功能;反之,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将脊蛙(只毁脑的活体)某脊神经的背根剪断,分别刺激其中枢端(靠近脊髓的一端)和外周端,正确的判断是( )
A.刺激背根的中枢端,效应器发生反应 |
B.刺激背根的外周端,效应器发生反应 |
C.刺激背根的中枢端和外周端,效应器都不发生反应 |
D.刺激背根的中枢端和外周端,效应器都发生反应 |
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同侧的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
B.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不需要消耗能量 |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D.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也需要借助于体液传递 |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
D.兴奋传至Ⅱ处时,该处细胞膜内发生的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
美国研究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 |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不变 |
D.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刺激脊椎动物的感受器,能引起效应器发生相应反应的原因不包括
A.反射弧的结构是完整的 |
B.各种刺激需经过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后才能引起效应器的反应 |
C.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 |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一个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大脑皮层为神经中枢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它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 B.无感觉也无收缩反应 |
C.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 | D.无感觉但能运动 |
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则
A.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只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
B.邻近的未兴奋部分表现为膜内正电、膜外负电 |
C.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只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
D.兴奋部位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
C.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
效应器是指 ( )
A.感觉神经末梢 | B.肌肉 | C.腺体 | D.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新民晚报》消息:上海科学家破解神经元“沉默突触”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大胆推测上海科学家对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A.②③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人脑内有一类只有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沉默突触”。科学家经过研究,破解了其中的“沉默”之谜。该类突触沉默的原因可能是( )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
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