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现象属于反射的是
A.含羞草的叶受到外力碰撞而下垂 |
B.草履虫游向食物丰富的地方 |
C.向日葵向太阳方向转动 |
D.正在吃草的羊听到异常的声响立即逃走 |
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
如图所示,神经纤维MB段距离长于MC段,在M处给以电刺激,在B、C处用电流计测其电位变化,电流计指针
A.不动 B.向左摆
C.向右摆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摆动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
B.神经调节结果是使效应器作出反应,而激素调节的结果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 |
C.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体液调节起主导作用 |
D.所有生物都同时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
下列对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分析错误的是
A.由Ⅰ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
B.由Ⅱ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
C.由Ⅲ造成,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升高 |
D.由Ⅳ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毛细血管舒张,同时体内产热量增加 |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
研究表明,同一突触小体中可能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的递质,此现象称为递质共存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
B.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既有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
C.同一突触后膜上可能存在多种受体 |
D.共存的递质可能起协同作用也可能起拮抗作用 |
科学家在研究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时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使受体细胞产生兴奋,该过程中的变化是
A.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B.化学信号→电信号 |
C.电信号→化学信号 |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
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A.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 |
B.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C.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 |
D.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 |
麻醉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或传递),产生止痛效果。现有三种化学物质,它们的作用如表所示:在不考虑副作用的情况下,适合用作麻醉药的是
化学物质名称 |
作用机理 |
甲 |
抑制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离子进入细胞内 |
乙 |
加速细胞膜内外电位变化 |
丙 |
抑制细胞分泌或释放递质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甲、乙、丙
某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起不到麻醉作用,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可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所示的突触后膜A侧呈正电位B侧呈负电位 |
B.若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为K+通道 |
C.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进而改变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 |
D.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导致Na+无法外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