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
I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在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的增长
B.试管Ⅲ比试管Ⅰ内的种群先到达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在1公顷范围内对某种鼠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A.125只/公顷 | B.100只/公顷 | C.75只/公顷 | D.50只/公顷 |
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B.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 |
C.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
D.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输入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oλt |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率最大 |
科学家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所得数据如下:
年份 |
1970 |
1971 |
1972 |
1973 |
1974 |
1975 |
种群数量(只) |
50 |
80 |
|
|
|
|
捕捉标志数(只) |
|
|
80 |
80 |
80 |
80 |
第二次重捕数(只) |
|
|
80 |
80 |
80 |
80 |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 |
|
|
16 |
8 |
10 |
13 |
则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最接近于
下图表示不同物种的资源利用情况曲线,在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较激烈 |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较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较激烈 |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演替速度比乙的慢、历时长 |
B.甲可表示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下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①在面粉中饲养 ②在捣碎的麦粒中饲养
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
B.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
C.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