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兼性厌氧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和反应完全相同 |
B.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 |
C.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乳酸 |
D.消耗等量葡萄糖时有氧与无氧呼吸释放 CO2:的比为3:1 |
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不产生CO2 |
B.细胞呼吸过程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逐步释放的 |
C.水稻根部可以进行无氧呼吸,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
D.有氧呼吸过程葡萄糖中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H2O |
如图表示人体内氧元素随化合物代谢转移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一NH2 |
B.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 |
C.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 |
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 |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
B.用健那绿染液对解离后的细胞染色可观察其线粒体分布 |
C.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可反映叶绿体中各色素含量的多少 |
D.以H2O2溶液作为底物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下列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均来自有氧呼吸 |
B.光合作用14CO2中的14C首先经C5再到(CH2O) |
C.两过程产生的[H]是同一种物质且去路相同 |
D.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互为逆过程 |
有甲、乙两组等量的酵母菌,甲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乙组酵母菌进行发酵。若它们消耗了等量的葡萄糖,则它们放出的CO2之和与它们消耗的O2之和比为( )
A.1:1 | B.4:3 | C.3:1 | D.3:4 |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如果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它们产生CO2的比为2:1,那么它在这两种过程中所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 )
A.1:2 | B.2:1 | C.3:2 | D.2:3 |
(10分)如图是有氧呼吸过程图解,请依图回答:
⑴写出图中字母ABC分别代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从细胞质基质中进入该场所的呼吸底物有____、____ 。
(3)人体内血红蛋白携带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至少要通过________层生物膜。
(4)如果O2供应不足,则人体内C6H12O6还可分解成________,释放的能量________(填“多”或“少”),反应场所是________。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氧浓度(%) |
a |
b |
c |
d |
e |
CO2产生量(mol/min) |
1.2 |
1.0 |
1.3 |
1.6 |
3.0 |
O2的消耗量(mol/min) |
0 |
0.5 |
0.7 |
1.2 |
3.0 |
A.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B.氧浓度为c时,苹果产生C2H5OH的量为0.3 mol/min
C.氧浓度为d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b时,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
下列5支试管中分别含有不同化学物质和活性酵母菌细胞制备物。在适宜温度条件下,会产生CO2的试管有
①葡萄糖+已破裂的细胞 ②葡萄糖+线粒体 ③丙酮酸+线粒体
④葡萄糖+细胞质基质(隔绝空气) ⑤丙酮酸+细胞质基质(隔绝空气)
A.①③④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处于平静状态和剧烈运动状态下的骨骼肌细胞,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的CO2mol数与消耗的O2mol数的比值,分别是
A.等于1.0、小于1.0 | B.等于1.0、等于1.0 |
C.小于1.0、小于1.0 | D.等于1.0、大于1.0 |
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中存在氧气,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
A.酒精+O2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
B.丙酮酸+O2 CO2,线粒体基质 |
C.[H]+O2 H2O,线粒体内膜 |
D.H2O O2+[H],类囊体薄膜 |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ATP的全部来源 |
B.稻田要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因缺氧产生乳酸而腐烂 |
C.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通常用重铬酸钾检测有无CO2的产生 |
D.ATP是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细胞内的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