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2006年的主题是“湿地和减贫”。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
B.湿地中细菌的硝化作用实现了自然界N2向硝酸盐的转化 |
C.湿地具有调洪蓄水能力 |
D.湿地能通过物理沉降或生物分解等方法净化污水 |
根据下图说明我国现有的生产模式严重违反了什么生态工程原理( )
A.整体性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 |
C.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D.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
据下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
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协调与平衡原理 | B.物种多样性原理 |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D.整体性原理 |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学原理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
B.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
C.实现废物资源化,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工程属于(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
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
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
石油农业与无废弃物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A.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 |
B.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周围环境的净化 |
C.以煤和石油等原料为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
D.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
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的是( )
①协调与平衡原理 ②个别与特殊的原理 ③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④整体性原理 ⑤能量循环流动原理 ⑥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⑦因地制宜原理 ⑧物种多样性原理
A.①②⑤⑦⑧ | B.①③④⑥⑧ |
C.①③④⑤⑧ | D.②③④⑥⑦ |
关于生态工程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生态工程依据的是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 |
B.研究对象为自然的生态系统 |
C.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
D.以整体观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研究,以整体调控为处理手段 |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为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
B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C 生态农业的核心技术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D 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克服了汶川地震影响,取得喜人成绩。截止到2008年12月24日,人工圈养大熊猫已达268只,而以长期合作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工圈养能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
C.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D.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下列措施及目的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措施 |
目的 |
A |
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增加植食性食物的比例) |
减少能量损耗,养活更多的人 |
B |
大力植树造林,并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 |
缓解温室效应 |
C |
大量引种外来物种 |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D |
禁止滥捕滥杀 |
防止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
我国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在13世纪时曾是肥沃的森林草原带,而现在不少地区已成荒山秃岭,土地沙化,其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寒流长期侵蚀 | B.地震引起地壳运动 |
C.人类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 D.长期干旱,造成沙漠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