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病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这说明该工程( )。
A.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
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
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
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
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能体现系统整体性原理的是( )。
①藻类和珊瑚虫 ②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 ③大豆和根瘤菌 ④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①②③ |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在于使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顺利进行,不产生废弃物 |
B.物种多样性原理,是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的相互作用,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基本稳定 |
C.整体性原理,是考虑自然系统的规律,所有的人类活动必须完全以生态系统为核心 |
D.系统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
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它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
B.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
C.实现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
D.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一个现代牧场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合理搭配,还要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进行计算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做法体现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是(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B.物种多样性原理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
C.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
D.整体性原理 |
石油农业与无废弃物农业相比,其主要优点是( )。
A.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性 |
B.使用植物易于吸收的化肥作肥料,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也有助于周围环境的净化 |
C.以煤和石油等作为原料或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
D.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
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强调的重点是( )。
①经济效益 ②依靠介于生态工程和自然恢复力的中间途径 ③大面积地进行生态工程建设 ④集中对开矿后的废弃地和湿地进行生态恢复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下列措施最可能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的是(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小于消费者的能量 |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
D.农田施用的无机氮多于生物固定的氮素 |
城市环境生态工程中,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注意城市规划和布局 |
B.推广“环境友好技术” |
C.禁止燃烧含硫燃料 |
D.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
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下列不属于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要求的是( )。
A.调节气候 | B.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 |
C.提供木材 | D.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 |
在松毛虫肆虐的时候,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这是由于违背了(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 |
C.整体性原理 |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依据的是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原理 |
B.研究对象为自然的生态系统 |
C.总体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
D.以整体观为指导,在系统水平上进行研究,以整体调控为处理手段 |
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是(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 B.物种多样性原理 |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D.整体性原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