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指
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 |
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
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协调统一 |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 |
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问题,如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以上做法依据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A.系统整体性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D.以上都不是 |
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
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①③④ | D.③④⑤ |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与石油农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基本原理 |
B.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C.石油农业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环境污染 |
D.石油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解决了世界粮食危机问题 |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有超过300中的珊瑚虫,1100多种鱼类,难以计数的海生物无脊椎和藻类,它们占据不同的位置,通过复杂营养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珊瑚虫和藻类依赖共生关系形成的高效植物——动物营养循环,保持高效生产力。若失去共生藻类珊瑚虫会逐渐“白化”,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以上实例说明在生态工程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原理是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 | B.物种多样性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
C.协调和平衡原理和整体性原理 | D.物种多样性原理和系统整体性原理 |
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
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 |
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
《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① 改善土壤结构 ② 培育土壤微生物
③ 实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④ 改变土壤酸碱性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②③ |
下面有关实例与生态工程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A.“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B.大豆和根瘤菌——整体性原理 |
C.“三北”防护林——物种多样性原理 |
D.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协调与平衡原理 |
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协调与平衡原理 | B.物种多样性原理 |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D.整体性原理 |
下列措施不适合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是
A.开发农田,广种农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
B.人工制造表土,植树种草 |
C.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 |
D.机械法整平压实土地 |
“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 B.城市环境工程 |
C.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
图示某生态农场的生产流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持生物比例合理等同遵循整体性原理 |
B.循环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系统的效益 |
C.生物多样性增加,系统能量利用率降低 |
D.建议发展沼气,有利于保护林草植被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