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D.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
在对某种野兔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2hm2(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25只野兔,第二次捕获40只野兔,其中有标记的野兔10只,则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
A.125只/hm2 | B.100只/hm2 | C.75只/hm2 | D.50只/hm2 |
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 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A.赤霉素、脱落酸 |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 D.赤霉素、乙烯 |
下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示中①~⑤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
B.图示过程最可能表示的是某种抗原首次侵入机体时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 |
C.HIV主要攻击细胞②,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
D.物质与细胞④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 |
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见下图,其中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方向 |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
C.保持生态平衡 |
D.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
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A.莴苣的种子在某种波长光信息下才能萌发生长 |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
C.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
B.一定能固定CO2 |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
D.一定是植物 |
下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
B.共生、捕食、竞争 |
C.竞争、共生、捕食 |
D.共生、竞争、捕食 |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影响因素不同 | B.起始条件不同 |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
D.物种组成及比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