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2012年山东与江苏、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比:
地区 |
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城乡收入之比 |
江苏 |
26 341 |
10 805 |
2.44∶1 |
浙江 |
27 283 |
11 553 |
2.36∶1 |
山东 |
22 792 |
8 342 |
2.73∶1 |
(1)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2)结合该表反映的信息,请为山东省扩大内需提建议。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无要加强城镇的交通、供水、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发挥城镇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栽力,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外延扩张。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当国民经济中耗能高的部门(如重工业)比重大,科学技术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款大于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耗能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会普遍下降。
(1)分析图中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推断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走势。结合材料,运用
(2)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推进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巨大需求。同时,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材料三 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布局要科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市民权益;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正确性。
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目前,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经济发展相关图表
|
|
材料一 央视推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系列报道,全国各地的浪费现象惊人,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折合人民币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钱财花了固然可以再挣,但有些资源耗尽了却不可再生。在遭遇“煤荒”、“油荒”之后,我们感受到了资源短缺所带来的不便。
材料二:2013年新春伊始,习近平同志对新华社报道《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有人认为,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针对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应对“舌尖上的浪费”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
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巨大需求。同时,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材料三: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我国提出了走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布局要科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市民权益;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正确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五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增速总体放缓且有波动,并且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为此, 2013年1月下旬,习近平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材料二 有人认为,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正确的消费观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2)针对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2010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上半年国内生 产总值172 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消费占上半年GDP增长贡献率为35.1%,固定资产形成59.1%,外需贡献率5.8%。我国长期以来的投资率高于消费率的惯性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扩大消费的基础尚不 牢固,让百姓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依然任重道远。
材料二 有专家指出,最终消费中,政府和企业消费贡献最大,居民消费贡献小的状况仍在继续。基于此,要使消费成为持续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还需要在消费能力、消费政策、市场环境、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力。
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扩大消费,让百姓分享更多经济发展成果?
材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2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众收入,缩小收入差距;要坚持“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因素的知识,谈谈如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幸福”一词成为媒体热词,也引发了中国人对幸福的思考。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但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曲线并不同步,幸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幸福感的增加与一个人正确的消费观密不可分。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消费者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才能在消费中提升幸福感?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应用,网络购物已经形成一种流行趋势,“鼠标一点、购物完成”的网购成了不少市民的选择,涉及的商品几乎涵盖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服装鞋帽,到图书文具、家用电器等日常用品,几乎都可以在网上买到,价格一般要比商场低30%至50%。
对于网购的迅速发展,有业内人士分析,第一,网店省去了房租费、水电费、店员工资,甚至连运费都是由买家支付;第二,网店经营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生产厂家、能拿到“内部价”或“员工价”的厂家营销员和厂家外单产品获得者;第三,网店除了价格优势外,其售后服务也日益成熟,如一些网店提供正规的发票,商品可以全国联保。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交通物流业的发展,网购将更加快捷方便。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网购商品价格较低的原因。
网购的盛行,对于实体店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一些实体店的销量甚至减了二至三成。面对网购对实体店的冲击,宝鸡中学高一某班学生对于宝鸡各实体店的应对方式做了调查,发现基本有以下几种情况:有的禁止代理商低价网售;有的在保留实体店的同时开网店,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还有的实体店针对网络上物品鱼龙混杂的状况,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等等。
(2)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请你为实体店的发展提出建议。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无论是实体店的消费还是网购,都以居民户的收入为前提。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3)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⑴图1、图2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
材料一:2009-2012年“双十一”淘宝交易额变化情况示意图
材料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网络消费安全报告,在网络消费投诉中,实物与宣传不符的占18%,质量方面的问题占28.8%,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占35%,不履行三包义务的占10%。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