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

2011年9月, 公安部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由此,“地沟油”流向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地沟油”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市民认为只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加强管理,“地沟油”就会销声匿迹,理由在于:
(1)在生产环节加强管理,依法严厉打击 “地沟油”生产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在流通环节上加强管理,依法严厉打击 “地沟油”销售者,可以让“地沟油”失去交易市场。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知识,分析和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3年10月北京等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雾霾,强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据报道,雾霾频发的原因,有30%是因为汽车带来的路面扬尘、尾气,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占到了40%以上,此外餐饮行业产生的油烟也占了相当的比重,在农业生产中秸秆的无序焚烧也是重要的季节性因素。有关专家指出,雾霾的肆虐是多种因素共同的结果,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整体环境趋于恶化,问题将会更加突出。
(1)根据材料一的事实,从唯物论的角度说明雾霾频发的原因有哪些。6分
材料二:一场雾霾危机,给人们的饮食出行、卫生习惯和消费方式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更趋文明、科学、合理。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
(2)简要说明“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体现的矛盾观。6分
材料三: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是有效的减少地面扬尘,净化空气,降低雾霾发生危害的重要措施。35年的持续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祖国北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但在部分地区防护林的质量却在下降,主要问题表现为:林龄单一,缺乏合理的年龄结构;林层单一,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养功能缺乏;林种单一,森林生态系统不稳,极大地影响了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
(3)结合材料三,请选用一个最恰当的辩证法原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2012年“国考”共计招录约18000人,堪称“史上最大规模”。其中,地市县区这类基层职位将招录13000人,占总计划的73%,其中三分之二的职位面向应届毕业生。从这一数字,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向下”的政策引导。“向下”政策的引导,体现了国考更加重基层,重实践的招录趋势。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经济、调结构”仍将是未来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从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十七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直至十七届五中全会作为主线,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作出了具体部署。
(1)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国考”重实践招录的合理性。
(2)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过程所蕴涵的哲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11月26日,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向媒体证实2014年起浙江将不再评选中小学校的省级“三好学生”,但基层教育部门是否仍评选各自的“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对于基层教育部门是否取消评比“三好学生”有赞成的声音,也有反对的声音。








@朝辞鹅黄暮别蕊:评“三好”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扼杀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我儿子这方面差些,但其它方面很好啊!
@小清新的硬妹子:这个称号无形中给孩子很大的压力,不是三好学生就不是好孩子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优秀的。
@小蚂蚁:人为在孩子未成熟时分成三六九等,导致我女儿现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非常不自信。
@溜溜球:评选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葱油喵喵:评“三好”能激励先进,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温陵吹雪:评“三好”使孩子进步,有竞争意识,有奋斗目标。
@小鱼儿:评“三好”可以让孩子明白对于自己,什么事是主要的。
@寒山冰雪:我们不能只看到评“三好”不好的方面,家长和老师应正确引导,促使孩子尽可能少得受负面影响。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做才能更好体现其性质?
(2)对于是否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你赞成还是反对取消,结合材料,用意识和矛盾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3)看待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假如你是争论一方,在争论中你应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调强明年经济基调将会延续今年的基调,“稳”字当头。不过,“稳”字头顶是一把刀,这是因为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都并不是特别明朗。在此背景之下,从实际出发,中央经济基调不适合过度求变,将是求“稳”为主。之前人大财经委主任尹中卿建议把明年政策基调定为 “稳物价、促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着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说明明年经济“稳”字当头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应该是以“爱”为核心,以平等、民主、互爱为主要特征,以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主要内容。
材料二: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出现了自身难以克服的难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孝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习近平关于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性的论述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安徽黄山黟县作为徽文化发祥地,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尤其是发展特色地域文化方面,成绩突出,该地不仅使使古建筑、古民居、古文化得到很好传承和发扬,而且注重创新拓展。尤其在发展旅游经济方面,黟县人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思维、务实的作风、顽强的韧劲,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保护文化遗产为重点,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扩大了就业,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把文化的传承、生态的保护、商业的开发、效益的提高协调好,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道路。
(1)结合材料,说明该地发展旅游业的举措体现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该地发展旅游经济的举措,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原则
(3)结合《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简要阐述该地的上述做法是如何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当的领导核心作用;扶贫开放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扶贫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设性报告。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近年来,地方债风险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因素,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债规模过大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要承担大量的支出而税收渠道狭窄,导致财政捉襟见肘,因此债务性融资成为地方财政的普遍模式;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使得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而大举借债;一部分资金用于政绩工程和经营性项目。
材料二:地方政府通过举借债务方式筹集资金,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方政府举债缺乏制度规范,导致举债规模过快增长,债务负担沉重,地方债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恶化社会信用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2)材料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哪些哲理?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地方债的使用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网络用语往往采用谐音改编久已形成的熟语或者成语,容易在传播过程中造成混淆,极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学习、使用母语和了解本土文化。为了宣扬正确的语言观念,维持汉语的纯洁性,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对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许多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具有能更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表达情意更为直接和幽默等积极作用,限制它不利于语言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语言形式,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图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给力、山寨、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被中华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无法离开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谐音、比喻、仿拟、飞白、拟人、拆词、拆字”等修辞手法在网络流行语中的高频率使用,洋溢着汉字丰富的表现力、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言,丰富的社会生活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相应也不断有新的语言形式以供利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表示:“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材料三: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负面情绪。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1)你赞成广电总局的上述规定吗?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网络语言得以发展的哲学启示。
(3)结合材料三,针对网络谣言呈激增之势对网民提两条合理化建议。(不超过30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上半年,我国共遭受18个国家(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53起,涉案金额52.9亿美元,分别较2013年同期增长20.4%和136%。总的来看,上半年贸易摩擦形式总体保持平稳,立案数量前低后高,G20国家是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主体,发达国家强化贸易救济调查措施运用和执行力度,案件金额趋大,涉案产品高端化。发展中国家对我多运用贸易救济措施趋多且呈现反补贴调查措施的苗头。
材料二:能源是支持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是各民族共有的传统美德.虽然中国人均能耗水平比OECD国家(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三分之二)少很多,但是我们仍然在全社会倡导节俭、文明、适度、合理消费的理念,崇尚节约,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材料三:家风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家风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影响人们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伦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应对贸易摩擦提出自己的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观念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阐释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一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发展推动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行动彰显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地处珠三角北部边缘的某市断然告别过去一直沿用的发展模式,大胆地启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来重新统筹部署全市的新一轮发展大局。他们根据自身不同镇区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已有发展水平,将全市划分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地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中部地区环境优美,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南中北地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该市探索出的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样本。目前广东各地正在学习推广该市的做法。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该市是如何构建新模式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宏观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防止过度商业化造成千城一面、审美疲劳;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城镇化如何才能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辨析题(只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上网,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正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给人们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人们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疾病-----网络成瘾。
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辨析:网络越发展,危害性越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学发展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