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期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中,对一些腐败问题的新提法引起广泛关注。“山头主义”、“小圈子”、架“天线”、搞“勾兑”等接地气的反腐新词,揭示了当下官场多种追逐权力与利益的“灰色文化”,不失为下一步深化反腐以及加强干部管理的着力点。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两者都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知识,说明如何解决官场的“灰色文化”现象。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官之道也是如此。试从价值观和人生观角度,分析为官者为什么要达到上述标准。
(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结合材料,就打造风清气正的官场生态拟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材料:2014年7月13日,原创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届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第二季节目升级了考题难度,增加了大量古人常用而现代人较少使用的冷僻字。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节目应该限于常用易错字的矫正。
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看来,片面强调常用易错字,对相对冷僻的字词简单地加以排斥,反映了当下母语价值观存在的缺失。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向这种母语价值观发起挑战。关正文说,今年决赛考题的难度再次升级,节目的口号也变成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关正文说:“现在大家都讲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今天才有的,它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古籍之中。不认识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就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
(1)结合材料说明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体现的唯物史观。
(2)结合材料分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文化价值。
(3)结合材料,就如何树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一母语价值观提两点建议。不超过15个字。
法治,既是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利器,也是每个公民权利和力量的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大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新提法,意味着依法治理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行政执法部门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形式,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期。
材料二: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市某社区积极创新社区治理,着力建设法治社区。社区居民组建了以驻社区律师、调解员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法治工作小组,开办“法律大讲堂”,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崇尚宪法法律权威,不得超越宪法法律;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涉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坚持实行民主评议、论证听证和网上议事制度,社区法治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质询。这些举措有利于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法治社区的建设。
材料三:M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对党和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结合材料二,假如你是该社区的居民,请你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M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材料一:2014 年 12 月 9 日至 11 日召开的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1)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12 分)
材料二:2014 年 2 月,南宁女孩石芳丽撞伤老人韩建后勇于承担责任,得到老人的谅解,老人的儿子还帮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报道,以影响和教育世人,促进正能量传递和良好氛围的形成。当媒体问起这事时,两人是这样回答的:石芳丽:“我想过要赔多少钱,想过怎样照顾老人,也想过辞职后怎么找工作,就是没有想过撂下老人偷偷跑了。”韩建:“这姑娘一家人都挺厚道,家里也的确困难,我有医保,就不用她赔了。儿子能给她张罗一份新工作,我也挺开心。”媒体播出后,该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当今这个“扶不扶”都需要思考的社会,石芳丽和韩建的行为借助新闻媒体这块平台,向人们传递了和谐向上的正能量。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怎样让和谐向上的正能量得到更好的传递。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日益进步的同时,出现了某些人的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诚信缺少等现象,一些西方国家也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表达我党立足实践,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化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深厚滋养,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能够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付出辛勤劳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针对当前出现的某些人的信仰迷失、理想信念动摇、诚信缺少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必将成为激励和动员全体中华儿儿女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1)结合材料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
(2)结合材料和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根据“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就公民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提两条建议
文化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文化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开放水平和国家软实力
材料一:
材料二:2009、2013年我国文化贸易增长与近5年进出口比情况
项目 |
2009年 (亿美元) |
2013年 (亿美元) |
年均 增长 |
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引进量比 |
引进和派出文艺演出收入比 |
文化产品进出口 |
127.9 |
274.1 |
20.2% |
1:2.5 |
6:1 |
文化服务进出口 |
28.3 |
95.6 |
28.7% |
注: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贸易出口额大于贸易进口额称为贸易顺差,反之为贸易逆差;②2013年我国货物贸易额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文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三:文化自省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阅读事关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强国的建设。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超五成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李克强总理也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倡导全民阅读”。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有何意义?
材料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与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安徽省委省政府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安徽,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3)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结合材料四,简述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喇叭”年代。上世纪60年代,高音大喇叭把雷锋精神送进大街小巷。“电视机”年代。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把女排精神送进千家万户。
“互联网”年代。当今年代,很多人随身携带4G手机、平板电脑,随时上互联网,随时交流自己或身边的人与事。根据这种情况,眼下有多个主流网站同时推出《好人365》栏目,每天讲述一位中国好人的感人故事,说的都是人们身边的事,赞的都是身边的人,激发了大家的共鸣,得到广大网友的热捧。
材料二:农村生活为主的社会风貌。解放后,国民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吃饱穿暖问题。
洗脚上田浪潮下的社会风貌。改革开放后,国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国走向富裕。
城市生活为主的社会风貌。当下,极少数人就是任性,但是寻常老百姓中,有人清扫公共楼道、有人路边植树,有人主动让座、有人志愿当义工,有人无偿献血、有人积极捐款……,老百姓用热乎乎的心温暖着社会,也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社会呈现和谐发展,国家走向强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在文化建设上应该采取的合理做法。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知识出发,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什么;并进一步阐述它所揭开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主体。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兴衰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强国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材料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借鉴外来文化成果,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大众传媒的传播,使文化产业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同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
(1)分析材料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流行语,2014年十大分别是:顶层设计、新常态、打虎拍蝇、断崖式、你懂的、段舍离、失联、神器、高大上和萌萌哒。但近期风靡的“任性”“也是蛮拼的”“也是醉了”等词并未被收录。
(1)有人认为,《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的这十大流行语带有很重的政治味道,没有体现大众心理。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任何选择都是在一定的价值标准下做出的。《咬文嚼字》编辑部选择年度流行语的标准是“时代价值(反映时代精神)、语言价值(符合语法、表意明确)和社会价值(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相统一。”请你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这条标准在选择中的作用。
(3)假如要让你制定某一个选择标准,你首先要做什么?说明理由并说出两种做法。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流传至今的“24孝”故事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孝文化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封建色彩的糟粕。新时期,“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新版“24孝”赋予孝文化新的内涵,让孝老爱老有了更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材料二:我国已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下人民群众道德观、价值观的新动向,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弘扬优秀的孝道文化,更好地发挥孝文化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传统孝文化与新时期孝文化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如果让你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以“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栏目,请列出栏目的宣传提纲。
2014年6月27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公布。作为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对信用建设提出一系列任务。这将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降低交易成本、激发活力、防范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令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材料一:信用是最大的社会资本,诚信是持久的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各类失信乱象的出现也许无法避免。关键是,我们不应回避和习惯,而应直面和行动。
在我们的时代,完善的信用体系和有效的信用机制,是确保整个社会实现良性运转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加快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失信者受到应有惩罚,让守信者获得应有褒奖,公民的信用意识才能真正建立。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材料三:为保障食品安全, S 省找准“起点”,整治生产环境,采用公司加农户的集约化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无污染、无公害农业,夯实食品安全基础;聚集“焦点”,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突破“难点”,建立黑名单制度和诚信档案,让利欲熏心者得不偿失:打造“亮点”,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食品安全全民参与、社会共治。
请问答:
(1)在哲学的意义上,守信与失信行为体现了两种性质相反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据此说明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必要性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说明诚实守信的意义?
(3)请你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加强政务诚信、提高公信力?
(4)请你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S 省是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年份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
1180 |
1521 |
2030 |
2133 |
2326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 |
6.5 |
6.1 |
6.3 |
5.6 |
5.4 |
注:国际上对“支柱产业”的界定,一般是指产业增加值占CDP总值5%以上的产业。
材料二:2010年7月,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出台《辽宁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必须坚持开放创新,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文化建设经验和优秀文化发展成果,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产业成为辽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请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辽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性及其措施。
(2)请运用辩证法矛盾观分析如何才能把辽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作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和国人引以为豪的国粹代表,京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0年获选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20世纪初,京剧创作进入辉煌时期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被正式列为国粹,《沙家浜》等剧目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文革”后,京剧迅速失去观众。21世纪初,一场保护京剧的运动在全国展开,但是,与受众广泛的流行文化相比,京剧仍主要局限于中老年观众,“小众”现状未根本改变。
材料三:时下盛行一种观点,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维护其原生态。京剧经过了数代人的传承,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大众审美需求,不断地进行了适应性调适、创新、完善乃至重构。京剧的保护不能将其完全“冷冻”起,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活态”保护。所谓“原生态”应是在今天的历史横断面上认定的“原生态”。
(1)结合材料一,说明弘扬京剧艺术的意义。
(2)有人认为:京剧虽经典但“小众”,与色彩斑斓的流行文化相比,它将逐渐失去市场。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3)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我们应如何对京剧进行“活态保护”。
(24 分)法治,既是国家提升治理能力的利器,也是每个公民权利和力量的源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M 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建设一批宣传法治文化的主阵地。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M市上述做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材料二:M 市某社区积极创新社区治理,着力建设法治社区。社区居民组建了以驻社区律师、调解员和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法治工作小组,开办“法律大讲堂”,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崇尚宪法法律权威,不得超越宪法法律;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收集涉及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坚持实行民主评议、论证听证和网上议事制度,社区法治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接受社区居民的质询。这些举措有利于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法治社区的建设。
(2)假如你是该社区的居民,请你从“公民的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流传至今的“24孝”故事是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统孝文化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封建色彩的糟粕。新时期,“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新版“24孝”赋予孝文化新的内涵,让孝老爱老有了更具体、可操作的标准。
材料二:我国已进入“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面对市场经济冲击下人民群众道德观、价值观的新动向,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大力弘扬优秀的孝道文化,更好地发挥孝文化的作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传统孝文化与新时期孝文化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如果让你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以“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宣传栏目,请列出栏目的宣传提纲。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