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材料一:O2O即Online To Offline,泛指通过互联网提供商家的销售信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聚集有效的购买群体,并在线支付相应的费用,再凭各种形式的凭据,去线下现实世界的供应商那里完成消费。
图1
(1)结合材料一及图1,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分析O2O应用对商家和消费者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技发展丰富着公民的政治生活,使人人拥有无线麦克风,随时随地“参政议政”。
(2)运用“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结合我们日常的政治生活,完成下表。
材料三: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根植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固有气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鼓励人民群众不断创新,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3)依据材料三,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某市设立“无车日”,以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对此,绝大多数市民能自觉遵守市政府相关规定,保证“无车日”活动顺利进行,履行了市民应尽的义务。可也有人说,开车上路是我的权利。
请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10分)
三年以来,小米手机横扫天下,截至2013年9月份,小米基业已达100亿美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小米智能手机最近27周新增124项功能统计。
材料二 小米CEO雷军坚持用互联网的思想做手机,就是先做MlUI软件,发布到电子市场,让网友免费试用,收集建议,建立口碑。然后再使用粉丝认可的软件MIUI,集成到硬件中,出品手机。最后利用互联网渠道直接销售,没有中间代理商环节,保证价格最低,同时在互联网上服务用户。雷军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小米手机的成功之处。
材料三 近年来,网络成为联系人们生活最紧密的纽带,网上营销、网上购物、网上议政、网上交流、网上反腐:网络言论等等,极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和随意性,使它成为了泄愤的温室,“少了拉架的,多了起哄的”;某些个体或群体为达私利,进行网络炒作,让部分公共事件在网络中变得扑朔迷离,让网民的判断无所适从、盲目跟从,不断升级事件;甚至为了吸引眼球,不惜伪造身份、捏造事实。
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做一名合格网民?
(25分)2011年10月11日,在石家庄市第九次党代会上,传出了市委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未来五年要与全市人民一起建设“经济发达,就业充分,收入增加,保障健全,环境友好,生态改善,文化繁荣,城乡文明,诉求畅通,公平正义,平安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石家庄,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一 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幸福石家庄”的目标明确具体、定位准确,表明了 市委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决心,体现了民生情怀,强调了幸福导向。
(1)结合材料一,简析“幸福石家庄”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9分)
材料二 城市是市民共有的家园。建设“幸福石家庄”,既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和加大投入,也需要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2)我们作为石家庄市民,应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6分)
材料三 经济发达是幸福城市的根基,城市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拉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改善应作为建设幸福城市的重要指标。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建设幸福石家庄提出三点合理建议。(6分)
材料四 近年来,经过精心培育,我市打造了“燕赵讲坛”、“彩色周末”、“引进高雅艺术演出”、“鼓王争霸赛”、“一月一名剧”、“石演大舞台”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构建基层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我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针对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党中央不断探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做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
材料一: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探索历程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
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1997年十五大 |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2002年十六大 |
提出“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大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
2007年十七大 |
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012年十八大 |
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 |
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1)材料一中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探索是如何体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高三(1)班某同学据此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该同学的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并从产权保护、创新激励、公平竞争、市场建设等各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
(3)结合材料分析推进经济法律制度建设,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134票赞成、6票反对、1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改后的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在此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了社会公众对修改草案的意见。从4月25日至5月31日,共收到网民提出的意见23万多条,群众来信181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个税“起征点”调整上,由于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的公众中有占83%的人,以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中大多对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呼声强烈,最后表决的个税法修正案将起征点由原定的3000元提高至3500元,“税级”由修改前的9级调整为7级,以利于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代表们普遍认为,“个税法修改一小步,民主立法迈大步”。
(1)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为什么是“民主立法迈大步”。
(2)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必要性。
(共26分)统计局初步核算,201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7.7%中,有4.3个百分点是由最终消费贡献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5.5%: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30.3%,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14.2%,拉动了1.1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2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对中国香港、东盟、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的投资分别增长了34%、99%、29%、33%和104%。
一季度,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22家,同比下降10.3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9.0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其中,3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907家,同比下降19.6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4.21亿美元,同比增长5.65%。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季度经济数据反映了我国经济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2)运用政治生活分析,如果公众对这些数据存在疑问,作为新闻发言人,你应当如何向公众说明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作为公众应当怎样对待政府发言人的解释?
某社区近斯举行了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交流活动,根据下面列举的政治现象,我们可以判断
甲说,对政府工作提出过批评建议 |
乙说.参加过居民委员会的选举 |
丙说.找过人大代表反映交通问题 |
丁说.参加过电价调整的听证会 |
①甲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乙通过直接选举参基层的民主管理
③丙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④丁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阅读下列材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材料二: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人大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
(1)联系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发生大气雾霾污染,空气质量指数长期处于重度和严重污染的级别。大规模雾霾天气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雾霾作为生态环境污染的典型,已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材料二:“APEC蓝”是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 APEC蓝是中国政府用超常规手段治理出来的。为保障APEC期间空气质量,京津冀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等),使得治霾能坚守“最后一公里”。2015年3月,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北京的天空清空万里,阳光明媚,良好的空气质量也让另一个新词“两会蓝”因此而诞生。 如何留住“APEC蓝”、留住“两会蓝”使之成为常态,定格为“中国蓝”,不光考验着我们每一位公民也考验着国家相关机构。
材料三: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核心机构,政府理应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导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责任。然而,现行体制下,政府存在着多方面的生态责任缺失,这是雾霾等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要使政府做出以生态准则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必须加强政府的生态责任,建立健全生态问责制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多管齐下,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使政府决策中生态自觉性长期制度化。公民应该参与到雾霾治理决策当中,实行开放式决策制度。开放式决策指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决策事项,从草案的提出、方案的讨论、决策会议的举行、决策实施和反馈等全过程向公民与媒体开放,并依法组织公众有序参与的决策制度,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让“APEC蓝”、“两会蓝”永远定格为“中国蓝”。
(2)结合材料三,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决策”的角度分析如何改善空气质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材料二:十八大后经济领域法治建设盘点:
1.根据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税收法定”的要求,将完成增值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立法工作。
2.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首次大修。主要重点在加大问责机制、建立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方面。
3.2014年8月1日起,《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施行,商业银行依法收取服务费用。
4.2014年8月底,《预算法》大修通过,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预算范围,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等;
5.2014年9月,银监会简政放权,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批准筹建民营银行。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立法机关、人民政协和公民应如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经济立法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
【改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材料二:我国探索依法治国取得了不少经验。通过制定《合同法》、酒驾新规等,使人们从开始的不相信,到观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以法律约束公民的行为。政府建立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的边界,提高权力运行的“光照度”,规范权力运作。党员干部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材料四: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阐述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五个基本原则。其中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一原则。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法治国家才能最终实现。让人民群众真正参加到法治建设中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必须依靠法制,让人民参与和监督,“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让法治真正成为政府的行政方式、全民的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探讨我国应如何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4)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推动作用。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
材料一:近两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网络文学创作的大军,一台终端设备,一个账号,便可以发布自己的文学作品,而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多地改编自网络小说,其中不乏为人称赞的优秀的作品。与此同时,暴力、淫秽等负面元素在众多的网络文学中亦呈泛滥之势。
材料二:2014年4月13日,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公告宣布: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此次行动中,许多知名文学网站都被列入整改名单。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关知识,说说公民在发布网络文学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净化网络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2013年的“金水桥”事件到今年昆明“3·01”、新疆乌鲁木齐“4.30”和山东招远“5·28”的暴恐袭击,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力恐怖罪恶行径让国人义愤填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暴力恐怖活动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道正义,挑战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是人类公敌、国际公害,反恐是全人类必然的选择。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我国有关反恐专家指出,目前主要威胁我国安全的“东突”势力等恐怖组织在海外多点活动,范围广、分散度大、秘密渠道多,这就要求更加明确地认定恐怖性质、多国分享情报、对恐怖组织进行堵截和排查,最终完成打击和防范工作。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探究下列问题。
(1)我们党为什么高度重视反恐斗争?
(2)你认为在反恐反暴问题上,我国应怎样行使权力?
(3)某班学生在讨论反恐问题时,有学生提出:“反恐反暴应该是国家的事,公民个人主要是做好防恐防袭”。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13年春节天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再次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材料一:人类认真研究PM2.5的历史并不长久,首先是因为这有赖于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空气杀手”恰恰是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科学研究显示,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达,其危害逐渐显现,也逐渐受到重视。
(1)从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关系角度分析PM2.5逐渐受到公众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于2012年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这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过程中,政府与公众怎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以及这一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材料三: 2012年11月2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
作为城市精神,它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和总结。“北京精神”是北京市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有利于把北京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和首善之都。
(3)结合“北京精神”的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北京为什么把培育弘扬“北京精神”作为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举措。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