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曾是中国北方农民千百年来生产活动的座右铭。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反映了
A.意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B.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C.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
、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
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
C.支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 |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 )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
C.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
根据我国今年经济发展形势,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把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8%,这表明 ( )
①人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生产力
②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
③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依据已形成的经济基础和其他历史条件,是客观的
④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与修改,发展速度的确定与调整,必须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告诉我们( )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C.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 D.物质是思维的产物 |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长圳洪浪村煤气站旁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已造成多栋楼坍塌,坍塌范围较大,滑坡已经造成76人失联。专家指出,这次滑坡事件的发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由于“人祸”形成滑坡事件,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
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
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洪灾 |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 )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否认了
A.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C.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