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材料一:在城镇化中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已到80%。
材料二: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城镇化还会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二分析推进城镇化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2013年的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大力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格局更为清晰,设计更为全面,姿态更为开放,表达更为生动。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上任伊始,便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表明中国高度重视中俄传统友好关系,把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政策优先考虑方向,凸显了两国关系的高水平与特殊性。中俄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在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双方将彼此提供坚定支持。
2013年3月,习近平出席在南非德班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的主旨讲话,五国领导人围绕本次会晤“致力于发展、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发表了看法和主张。会议发表了《德班宣言》,决定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设立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和智库理事会。
2013年6月,习近平访美,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并提出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等四点建议。
2013年是欧盟诞生20周年,也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展望过去10年,双方关系曾出现涟漪,但总体上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合作共赢始终是双边关系的主基调。2013年11月,第九届中欧工商峰会和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共同宣布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上述材料中能反映大国之间“平等互信”精神的两个做法。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过程中,各种文明之间应如何做到“包容互鉴”?
(3)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不可能真正实现。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从联系的角度分别评析这一观点。
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珠算申遗的文化价值。
(2)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
材料一 2013年9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新疆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反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价值。
材料二 能否扫清政治障碍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内部而言,我国新疆境内的恐怖主义、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十分猖獗,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从外部来看,美国凭借其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力图干涉中亚事务,甚至威胁中国的边疆安全。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为了扫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治障碍,应当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 “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3)结合材料三,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材料四 泉州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市委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6年泉州文化强市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更加彰显,文化凝聚力、竞争力、创新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努力树立泉州文化事业发达、文化产业强大、文化生活丰富、思想品德高尚、文化氛围浓郁、精神家园和谐的文化形象。
(4)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四,谈谈泉州市应如何建设文化强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延顿认为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力量中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发展壮大;伊斯兰文明的人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其邻国的平衡关系。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亨廷顿认为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他指出:“文明冲突是对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可靠的保障。”
材料二 习近平出席指出:人民友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力量。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各国人民需要加强友好交流,携手合作,同舟共济。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
(1)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解决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底气何在?
(2)请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文明冲突”的原因,并指出我们如何更好地化解冲突?
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铺设了友谊理解合作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自信友善包容负责任大国形象,全面提升了我国同欧盟关系水平。期间,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核安全观和文明观,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3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首次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第一,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第二,权利和义务并重,在强调各国履行有关国际义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最适合自己的核安全政策和举措的权利。第三,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第四,治标和治本并重,加强防扩散出口控制,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坚定不移增强自身核安全能力,积极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
(1)结合材料一,运用“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知识,阐明我国提出核安全观的依据。
材料二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第二,文明是平等的,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秉持包容精神,才能实现文明和谐。
(2)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启示。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中央电视台展开。关于规范学生汉字书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也引起了不少的争论
第一种,不赞成。
网络时代,汉字的载体逐渐从纸质的载体转移到了电和磁的载体上。汉字书写难,拼音输入易学易记已经成为汉字输入的主流方法,不仅在计算机上使用,也在移动通信和手机上使用。
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局限,文化沟通、传递、共享的功能日益强大。
老师上课的讲义、资料都是通过公邮共享,大多数地方填表也都要交电子版,和朋友们的交流更是少不了电脑。
第二种,赞成。作为华人,汉字和汉语才是自己的灵魂的栖息地,是根。中国汉宇对亚洲各国有很大影响。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
(1)针对规范汉字书写引发的争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
(2)汉字书写载体的发展引起了汉字还要不要进行规范书写的争论,绝大多数人认为汉字规范书写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材料说明真理具有怎样的特点。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为学生汉字书写规范的推进提两条合理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高考英语降分的方案,因为事关高考改革的方向,在H地区也激起巨大的争议,赞同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在高考的指挥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工具属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不会使穷孩子不利。”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有深度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
……
反对英语降分的认为:
“削弱英语地位会加剧教育‘贫富分化’。”
“如果中国的公立教育持续削弱英语的地位,只会导致精英群体更快逃离应试教育体制,更早出国留学去。”
“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
……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高考英语降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新民网评论员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公众质疑。改革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让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具,比降低英语考试分数更重要。结合材料,说明改革英语教学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信号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
(3)尽管人们看法不一,但都应秉持对教育公平的正确价值取向。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议中应该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
2013年1月26日重庆市人代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措 施 |
依据(《文化生活》) |
(1)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弘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实施主题宣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 |
(1) |
(2)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意、动漫、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产业集群,提高重庆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
(2) |
(3)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市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免费开放。 |
(3) |
(4)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
(4) |
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于2013年11月18日-22日在昆明举办,来自亚洲26个国家的近300个艺术团队以及近千万各地民众参与这一盛会。本届亚洲艺术节通过集中展示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最新发展成果,让人们看到亚洲各国艺术的精粹,感受亚洲各国艺术魅力。同时借助亚洲艺术节这一平台,让各国艺术家带来本国特色鲜明风格各异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和展示,充分展示亚洲艺术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充分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面对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书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活动主宣传语: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节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一轮查字典、手写热、练书法的浪潮。
材料二 “十二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推出了针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与开发的相关项目,如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中华字库工程”,该工程将收集现有文献资料中的汉字形体和少数民族文字形体,建立字际联系。为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国家号召在全社会要推广和使用普通话。
(1)运用所学民族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挽救汉字手写危机的原因。
(2)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央视科教频道推出汉字听写大会的原因。
(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我们如何通过把保护民族语言和推广普通话有机结合来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给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不少文化魅力和活力。阅读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 潍坊市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具有“潍坊味”的元素:“国际风筝节”已成功举办30届;“潍坊火烧”“潍坊和乐”进入中央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剪纸”成为各幼儿园、小学美术手工课教材内容;杨家埠年画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民群众用潍坊方言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异彩纷呈,越来越多的人体味到传统浓郁的“潍坊味”。
材料二 潍坊市积极落实文化强市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1个国家级、6个省级、32个市级文化产业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利用好潍坊创意产业园、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等重点园区在提升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从节会展会、资本运作、创意孵化入手,着力推动资源组合,打造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
(1)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怎样让更多的人体味到浓郁的“潍坊味”?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潍坊市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措施的哲学依据。
(3)2014年潍坊风筝节即第3l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将于2014年4月19日举行,请你为潍坊国际风筝节拟一则宣传标语,并说明其方法论依据。
(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五百里竹井冈 五千年竹文化
竹,四季常青、挺拔清秀。千百年来,竹子清竣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深入人心,而井冈翠竹尤甚。它在那风雨摇曳的岁月里,曾被制成竹阵、竹钉、竹箭等武器,打败过反动派多次“围剿”,向世人诠释着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今天,更是以革命摇篮、旅游圣地的名片走向世界。
以竹为素材的各种制品,如笋干、笋罐头、竹饮料、竹凉席、竹雕、竹炭、竹纤维……深受海内外游客的赞许和青睐,不仅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还向世人述说着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过去以竹笋、竹筒饭等为主题饮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以竹制品为主题的市场文化和以竹雕为主题的工艺品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近些年盛行的以竹饮料为主题的保健文化和以竹炭、竹纤维制品为主题的环保文化……井冈翠竹和竹文化从过去的“井冈梦”到今天的“中国梦”实现着伟大的历史跨越,弘扬包括井冈山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为什么说弘扬中国精神对于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共22分)
材料一 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某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该省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材料二 有位哲人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花满园;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管弦琴瑟必然此起彼伏。“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
(3)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我国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