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经济在继续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密切关注物价涨落,防止通货膨胀。下列有利于防止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有
A.扩大财政支出 | B.适当减少财政支出 |
C.提高存贷款利率 | D.减少货币的发行量 |
今年自然灾害频繁,西南旱灾、玉树地震发生后都能看到中央财政的巨额拨款支援。这主要说明财政:
A.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 B.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C.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 D.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
从2009年2月1日起,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推广到全国。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
① 有利于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积极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②有利于引导企业建立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生产和流通体系,扩大农村消费
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农村发展的体制问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 )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财政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
③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对一些人群免费接种甲流疫苗,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财政在这一方面的支出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 | B.科教文卫事业支出 | C.社会保障支出 | D.行政管理支出 |
2010年2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在两个月内连续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A.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 B.是国家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
C.是国家加大货币的投放量,刺激经济增长 | D.国家能够控制贷款规模 |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投入首次强调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这主要体现了国家财政
A.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
B.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C.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
D.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
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8年先安排700亿,其中400亿元是用于农房恢复重建,这里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属于 ( )
①积累基金 ②消费基金
③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④财政支出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共入库68477亿元,较上年增长11.7%。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①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国企上缴利润大幅度增加 ②财政收入多多益善
③财政收入增多,意味着政府调控经济能力增强 ④财政收入增多,居民可支配收入就要减少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②④ |
在2010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指出,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财政赤字在人大批准的预算之内。关于财政,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决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②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③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④国家的分配政策对财政产生基础性的影响
A.②③ | B.①④ | C.②④ | D.①③ |
2008年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没有“共建”,无成果“共享”,人民群众的“共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力量之源。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共建”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必须
①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侧重消费,抑制积累
③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④ 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实现同步富裕
A.① ② | B.② ③ ④ | C.① ③ ④ | D.① ③ |
2007年入夏以来我国安徽、重庆、四川等部分地区相继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灾害发生后民政部同财政部已下拨中央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3.66亿元用于支持各地抗洪救灾。政府拨付的用于抗洪救灾的款项主要属于
A.非生产性基本建设部分 | B.社会物资储备部分 |
C.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部分 | D.用于行政管理部分 |
日前,国务院在有条件的省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8年将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国务院的这一做法体现了辩证法中的工作方法是
A.由对立到统一 | B.由特殊到普遍 | C.由部分到整体 | D.由普遍到特殊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