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个人品德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习总书记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在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有资本收益,俗称“国企红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自2007年以来,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历经多次调整逐步提高。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国有企业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上缴比例提升,加大国有企业运营压力,但同时也会倒逼企业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国家将根据央企改革的进程和企业效益的状况,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国企红利上缴公共财政的比例,并通过公共财政的统一安排,更多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进一步提高国企红利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代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富二代”“贫二代”是先富道路上遇到的“二代”问题,体现了“一代”对“二代”的影响和“二代”对“一代”的复制,带来了“二代”朋辈之间的分隔,拷问着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网友指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必须的,一定要务实!但我认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富一代”“富二代”的税收问题,只要先解决富人的个税问题,就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只要先解决富人的个税问题,就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观点进行评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判断贫富差距的指标,根据世界银行的教据,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就越过0.4 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收入差距扩大已经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提高普通群众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广大百姓的殷切期盼。
材料二:改革不是空中楼阁,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l)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我国如何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回应人民期待的政治生活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走过2014年“深改元年”,在被誉为“深改关键年”的2015年,“十二五”规划即将收官。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阐述“发展目标”时指出,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请你运用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为实现材料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1、2009~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09~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2013年我国农民收入结构

 
人均纯收入(元)
占全部收入比重
工资性收入
4025
45.2%
家庭经营收入
3793
42.6%
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1078
12. 2%

2014年,我国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1)分析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
①2000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工资是城镇职工的8.68倍,2011年扩大至17倍。
②中国企业员工工资占企业运营成本的平均比例不到10%,与发达国家的50%差距很大。
③我国行业间工资差距中,约1/3是垄断因素造成的。
材料二:2014年11月6日,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健全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企业负责人与职工之间的合理分配关系,调节行业间的薪酬差距,建立合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专家解读提出,形成合理的收入差距,要通过政策的、市场的手段来逐步引导和调节,建立与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新机制,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从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角度,说明国家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3)结合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建立企业薪酬分配新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工人工资上涨既很难和低收入国家在出口方面竞争,也很难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和发达经济体竞争。一些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是,经济徘徊在人均GDP 1万美元以下,很难突破l万美元。根据2010—2014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DP增速、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增加等因素,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2014年“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关于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习近平说,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运用我国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我们有信心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了10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

注: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收入差距越大。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建立“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让更多人迈入“中等收入阶层”。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中共指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材料二:十八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目前我国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国家应该采取的主要经济措施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不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阅读表和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产业
2012年
2002年
经济增加值
比重
就业比重
结构
偏离度
经济增加值
比重
就业比重
结构
偏离度
第一产业
3.9
10.9
7
6.2
20.9
14.7
第二产业
35.1
40.5
5.4
67.7
43.2
-24.5
第三产业
61
48.6
-12.4
26.1
35.9
9.8

注:①就业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若某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即就业比重高于增加值比重,说明该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反之,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②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为60-70%。
材料一:作为珠三角的县级市,H市出口加工型企业创新不足,升级缓慢,经济效益下滑;传统服务业比重达80%,现代服务业偏低;该市劳动人口以进城农民工为主,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比高达80.4%,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升级要求不相适应,高层次技术人才短缺严重。“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此外,从2012年起,该市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衰减。
材料二:1990——2010年,我国政府占GDP的比重从11.7%上升到12.9%,企业资本收益从34.9%上升到42.1%。而居民劳动报酬从53.4%下降到45%。城乡居民收入比 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与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上升为2007年的 23倍。
(1)描述表中蕴含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H市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请你为结合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建言献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常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名词。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格局。
材料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北京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以下图示能从某些角度反映出北京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1)请结合图示简要概括这些特点。
材料二:2014年,北京被赋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定位,这既是新常态下首都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以下是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些具体措施,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材料三: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指出,经济增长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维护权利人合法利益,让创造者的创新投入得到回报,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功能就能充分实现,真正做到“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近年来,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国内外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3)结合材料中的相关措施,分析我国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政治学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这五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步伐明显加快,并成为全球网络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环境治理力度明显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富民政策方面,贯彻“立国之道,惟在富民”,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GDP增速;以开放促改革拓展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取得上述成就体现的经济学意义
材料二:2015年10月8日,贵州省遵义市投资人卢科强来到当地政务中心市管局工商窗口递交了公司设立资料。仅10分钟后,他就拿到了全省首张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这样的闪电办事速度正是受益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实现“一照一码”,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有利于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国务院规定,以后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2)结合材料二,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说明如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促进经济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公平”有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变化表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基尼系数
0.491
0.490
0.481
0.477
0.474

注: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值在0-1之间。该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该系数越小,则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收入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偏大。
材料说明什么现象和问题?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如何解决表格中反映的问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A省GDP和财政收入情况

项目
年份
GDP(亿元)
财政收入(亿元)
2008
7141.9
916.2
2009
8345.7
2034.5
2010
9974.2
2326.0
2011
11052.9
2551.2
2012
13263.4
3063.8

注:近年来A省财政支出不断扩大,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实施的民生工程项目从2008年12项增加到2012年的33项,投入953.8亿,其中2012年投入445亿,同比增长40%。
材料二 近年来,A省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仍存在诸多
不公平因素。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超过7%,与经济发展同步。2011年,A省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样的“国家理念”与“地方选择”彰显着一个基本共识:科学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增长,还需要科学的财富分配。
(1)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对材料一的认识。
(2)经济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二,A省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个人品德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