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2013年6月8日在雅安汉源花神广场,一台由中国文联曲艺演员奉上的慰问演出,引爆现场万余观演群众的激情。据了解,赴芦山地震灾区慰问分队的艺术家们在一个多小时内,为观众表演了舞蹈、京剧、相声、魔术等精彩节目。
请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文联开展上述活动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互联网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以其技术应用的开放性、交互性、自主性等特点大 大改变了人们学习、生产、生活与娱乐的方式,在互联网条件下,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大大扩展。现在许多年轻人看电视、看电影、听歌曲都在网上。但是,近些年来,一些网站传播色情低俗内容,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是,应该看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主要的。为此,我国大力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此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
材料二:雷锋精神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世界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值得我们尊重。正如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角度,说说雷锋的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从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到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到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于人民。
材料二: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浙江在“五水共治”中发扬这些“治水精神”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五水共治”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该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其中的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都在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1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2月4日,13亿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要求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让法治信仰蓬勃发展。这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制度等。
(1)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根据材料阐述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应该如何践行宪法实施的要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于高考文理不分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材料二 汉语不仅是我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近来,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于英语和语文考试方式和分值调整引起社会关注。其中北京拟将英语分值150分降100,语文分值由1 50分提高到180分。专家分析说,这一调整将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国人母语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1)专家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教改的症结仍然是高考制度选择高考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10分)(2)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提高母语教学要求的必要性。(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反腐的根本之策在于完善制度。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必须加强反腐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当前应怎样加强制度反腐?
材料二 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提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积极借鉴中外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发挥文化馆、纪念馆和廉政教育基地等的作用,加强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培育良好的民风社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求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3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 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要求,各级政府要把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要制定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整体方案,加强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等媒体的作用。
材料二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决策咨询机构认为,目前书店、图书馆正慢慢失去一些读者群,他们都转向网络和新型媒体的阅读。“低头族看手机,也算一种阅读,这样一种阅读不能抛弃,应把网络阅读也纳入阅读的范围,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纸媒,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要网络化、公共资源化,让更多的中低阶层的民众也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快乐和魅力。”
(1)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我国各级政府坚持材料一做法的重要性。(13 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回答,读者转向网络和新型媒体的阅读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10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们还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从行政审批等事项取消下放到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从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向全国推进步伐到加快棚户区改造,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项具体行动,正在把宏大的“中国梦”变成一个个真切实在的“就业梦”“上学梦”“住房梦”“宜居梦”“小康梦”……
材料二:精神激励前行,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在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如果说,当代中国的崛起,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作出的价值选择紧密相连;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将与共产党人引领亿万人民建设的精神家园不可分割。可以说,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政府应如何做为。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凝聚强大的中国精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点,是一座桥。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训、家风传承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美德,它是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例如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他的成才与家教密切相关。其父陈敬元,一生不肯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结合材料,用联系的相关知识说明传承优良家风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传承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的文化意义。
(3)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以弘扬优良家风的作用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4分。要求:①写出两条倡议;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法艺术是人们文化素质、技艺修养和个人性情的综合体现,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既能赏心,亦能启迪灵魂,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青少年学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高尚的艺术人格,为青少年的成长培养非智力的人格因素。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由共青团中央主办的2014“向上·向善”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推进会9月24日在北京举行。
材料二: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交易诚信问题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诚信成为网络消费的主要障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必须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让诚信回归心灵。
材料三:梁启超曾感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来抓。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给广大青年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说明学习书法及书法美术大赛推进会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就如何让诚信回归心灵提出合理建议。(10分)
(3)根据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请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谈谈你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方面的做法。

关键词
做法
分值
勤学
 
2分
修德
 
2分
明辨
 
2分
笃实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受流动时代、经济大潮下的重利轻义、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原本无处不在的乡村道德约束逐渐松弛、异化,甚至有人感叹乡村“道德已死”。重塑乡村道德,迫在眉睫。
留得住道德,才能留得住乡愁。“道德档案”、“乡村道德讲堂”……一个个治理行动正在点亮一盏盏不灭的道德明灯,悄悄地书写着新乡村道德充满希望的明天。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关道理,分析为何要重塑乡村道德?
(2)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阐释开展乡村道德建设活动的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共22分)
材料一 近年来,在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某省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批文化品牌叫响全国,提高了该省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发展成果。
材料二 有位哲人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花满园;不同的音调产生最美的和谐,管弦琴瑟必然此起彼伏。“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补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国为什么坚持“和而不同”?
(3)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我国应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技的作用和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