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旨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引导学生参与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生活,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江苏省扬州中学第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已落下帷幕,文化艺术节活动是同学们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此外,学校每年还举办体育节、音乐节、英语课本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也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
(2)作为中学生,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我国出台的首个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材料一: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失地农民”既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民,也不是坐班制的典型市民,而是生活空间、生活方式、文化心态都被边缘化了的“边缘人”,面临着诸多困惑: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以土地为生存之本,哪怕外出闯荡奋斗,心中总有一块地作为最后的心理保障,而今失地造成了失去生存底线的恐慌;因心理惰性与惯性,面对新生活方式的挑战有着内在的恐惧,不知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材料二:宁波市政府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1)基层引导自治或成方向。各社区组建舞蹈队,创办社区舞台,以文化力量引导村民转变。组建“红帽子”义工队,开展便民服务,公益理念和主人翁意识逐日提升。(2)农民市民化,需培育城市精神。政府有意识地逐步培育这一群体的城市精神,让其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感受文化影响”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消解“失地农民”的困惑?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宁波市政府所做出的积极探索的依据。
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网络文化”重要性的认识。(12分)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部属师范大学的试点,积累经验,建立制度,为培养造就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基础。
2011年4月6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师魂先锋队”全体18名免费师范生,以《总理,我们准备好了!》为题,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道出了他们到基层、到基础教育第一线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温家宝总理在信上作出重要批示:“读了同学们的信,深受感动。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确实准备好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部分的知识,分析青年学生到基层,到基础教育第一线建功立业的必要性?
《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家原在一处坟墓附近,年幼的孟子常嬉戏于坟墓之间。其母感到此处不利于孟子的成长,便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此时,孟子又常常模仿商人玩耍经商游戏。于是,孟母毅然再次搬家,迁居一所书院旁边。从此,孟子整日模仿儒生的学习和礼仪动作。孟母感到此处是最为理想的住地,因而定居该处。后来,孟子在书院教育、孟母教育、自己苦学与环境影响下,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尊为“亚圣”。
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孟母三迁”的理论依据
材料一:2010年3月,《中国青年报》对11名中学生进行了随意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材料二: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一方面创下了实际销售由2001年的3.1亿元猛升到2003年的13亿多元,并以1:10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的佳绩;另一方面,它又背上了“电子海洛因”的恶名。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游戏产业何去何从?如何才能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2)请简要分析网络文化对我们影响的。
(3)请你对怎样净化网络环境,实现青少年健康上网,绿色上网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最少3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午马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引发公众关注与热议。
家风又指门风,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诗礼传家为中国最基本家风。在当代中国,家风就是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体现。
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常香玉等名家大师,产生了《朝阳沟》等有名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梨园春》创栏以来,经过不断改造完善,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经典文艺节目。《梨园春》始终坚持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艺术追求,唱响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成为许多地方干部对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不断改革创新,提高豫剧的生活性、趣味性和鉴赏性,平均每年新创作剧目占全国新剧目的1/6,既有反映中原大地群众生活的“土教材”,更有反映异地风情的“洋剧目”;该电视栏目把豫剧和现代电视传媒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使豫剧从舞台艺术走向了荧屏艺术,开辟了戏曲艺术全新的生存空间;它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把栏目冠名权等向社会公开招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了发展文化的财力保障,随着影响的扩大,他们又从文化倾向实业延伸,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工厂。
(1)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梨园春》栏目的成功经验。
(2)当前,广大青少年对豫剧普遍兴趣不高,请从文化生活角度为此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4月23日是第十九个世界读书日, 4月21日出炉的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材料二 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改善国民阅读状况,“倡导全民阅读法”正在立法并首次进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我国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社区书屋、农家书屋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全民阅读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就政府如何担负起推动全民阅读的责任提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2)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中国偶像》《东方卫视》、《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中国最强音》《湖南卫视》,正在进行收视率大比拼。这些来自国外的娱乐节目要比拼收视率的高低,唯有看谁家的“中国本土化”做得更精、更抓人眼球。2013年如此多的选秀节目都疯狂地打上了“洋”标签。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认为“引进国外先进的模式是国内电视制作团队的一次学习过程,并会大大减少收视风险。”观点二认为“在学习国外模式的同时,国内的制作团队不一定领会其中的精髓,与其克隆节目模式,不如思考其模式的根本。”
材料二 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1)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中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谈谈你对习近平讲话的理解。
(3)假如你是一著名卫视的负责人,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为如何打造收视率火爆的娱乐节目提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国际上的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围绕“兴海强国 共筑梦想”,某校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聚焦海洋资源
物质资源 |
海洋蕴藏着地球上80%的生物资源,其中的渔业资源等是人类食品的重要来源,海洋水产品往往富含优质蛋白质;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各类矿产资源。 |
空间资源 |
人们可以建海底隧道、跨海桥梁和海上机场,甚至可建海洋空间站。以阳光、沙滩以及海岛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可以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 |
海运通道 |
国际贸易中的货物多数是通过远洋运输来实现的。我国80%的外贸进出口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来完成的。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化,国际经济不断融合。 |
海洋能源 |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是清洁能源,是21世纪人类值得重视的替代能源。 |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经济意义。
★发展海洋科技
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我国“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一跨越是“蛟龙”号团队团结协作,攻克一项项关键技术难题的结果。“蛟龙”号已经成为中国经略海洋的先行官,引领着我国建造更先进的装备去探索海洋。
(2)结合材料,请谈谈创新的辩证法依据。
★增强海洋意识
中国是海洋大国,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管理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专家呼吁:要从青少年开始普及海洋知识,教科书里不能只讲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还要讲我们主张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要在社会上展开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人们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对此,同学们纷纷在微博上发表看法。
(3)假如你也有微博,请尝试在自己的微博上,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专家观点的合理性。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