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生态文明建设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29日,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福州圆满完成各项活动,顺利落幕。海南共有10个项目参加集体签约,涉及农业、工业及信息产业,总金额达10.63亿元。海南省经贸代表团团长、副省长李国梁代表海南在记者招待会上着重介绍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基本情况,强调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期望与“9+2”成员各方加强旅游、农业领域、港航与航空、工业与信息产业、会展业、金融业、教育与医疗卫生等七大领域的合作。
材料二:2010年12月28日,和谐号动车组在海南第一条高速铁路上成功运行,标志着海南拥有了第一条高速铁路。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超过7055千米,时速380千米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已经成功研制并批量生产,最新研制的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86.1公里。中国在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统一搭建了高速铁路的技术平台,走出了一条铁路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根据上述材料,为海南“十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中国高铁是如何实现创新的。(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甘肃某地充分发挥本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积极开发和保护民族宗教传统等历史文化遗产,积极面向市场开发特色旅游,完善遗产保护和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产业化经营水平,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说明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2)结合材料,分析该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但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城镇化人口以何种方式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
材料二我国地域辽阔,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城镇密集地区,应提高区域首位城市的综合承栽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大城市对中小城市以及中小城市、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应注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构建以小城镇为重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下列“指导意见摘选”的经济学依据。(10分)

(2)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与一年前相比飙升29%,已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
(2)请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现实意义?
(3)请运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国际粮价的高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依然偏少,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1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灌溉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这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利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农田水利建设更成为短中之短。
材料二 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兴则民心安,水利兴则国家稳。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_文件”聚焦水利,首次提出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这是给力“三农”工作的务实之策,更是送给亿万农民的新春“大礼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材料三 西部某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及水资源分布不均,发展长期受制于水。近几年来,该地区犯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实现了投入的多元化,走出了一条工业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双赢”之路。二是与有关科研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形成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综合运用水利、农牧、林业、科技等综合开发措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呆范区,扶持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四是制定水库水质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完成生态治理面积数十万亩。目前,该地区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轨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并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意义。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学理论依据。
(3)依据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明年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明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今年以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能源品种出现紧缺问题,再加上针对中国出口贸易摩擦问题迅速增多,使得转变发展方式变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年关刚过,“用工荒”又一次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小李是高三文科班学生,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收集了许多资料,并设计了一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解答。
材料一:


注:以上数据摘自《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材料二: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我们是属于传统产业的服装厂,现在浙江本地工人越来越难招。工人工资待遇要求高,又想轻松,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有时工人工作不认真,产品品质控制不好,企业想通过罚款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可一罚款工人就走人不做了,加剧了企业用工难题。做企业真的好难!”
材料三:在众多知名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同时,却有大量的求职者面临“就业难”的困境。究其原因,要么是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要么是工作责任心不强,频繁跳槽,企业不敢录用。
⑴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表和图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简要分析图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⑵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中企业困境的成因及对策。(12分)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作为求职者,该怎样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十一五”以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值5年平均增长30%以上,占GDP的比重已达4%左右,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
材料二: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2011年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部署, 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大家认为,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机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
材料三:宣城市是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宣城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发展宣纸、宣笔、徽墨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和启动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筹划建设“徽派工艺产业园”,立足现代审美需求,对传统技艺进行整合和创新,展示徽派工艺的深厚内涵和创新趋势,扩大徽文化关联产业在宣城的流通和集聚,以产生良好的产业效益。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安徽省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的现实意义。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的理解。
(3)宣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食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其中包括食品、衣着等八大类指标。3%是国际公认的CPI“安全警戒线”,超过3%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剧。
材料二:2010年11月25日,广东出台了备受关注的“粤23条”(即《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采取多种手段稳定消费价格。广东运用1.96亿元价格调节基金保障民生。其中包括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门店三项建设,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低保价格临时补贴和大中专院校家庭困难学生伙食补贴等。
材料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启动“共绘新蓝图——我为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建议》和民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1)结合材料一,请你对我国CPI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观等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3)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近年来,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主要是我国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问题更为严峻。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据材料一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为什么要就业?(4分)
(2)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当树立怎样 的就业观?(4分)
据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什么?(4分)
(2)树立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A市2001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6842
7703
8472
9422
10493
1175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民币元)
2034
2476
2622
2936
3255
3578

注:2001年至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0.4%和 7.4%。
图1:2001-2006A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幅度统计

材料二、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的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当前我国要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如果最终消费率由现在的49%提高到55%左右,居民消费率由现在的35%恢复到50%左右,就会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1)请揭示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请你为解决图1 中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3)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十二五”计划重视居民消费的经济学道理(10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将交国务院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材料二  201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三 据了解,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因“十二五”规划这个重要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共有412万中国公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这些意见被充分吸纳到规划的编制之中。
(1)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指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对增强周边省、市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二: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改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8分
(2)结合材料二,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科学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正式落下了帷幕。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思考。围绕城市化建设,某校高三(1)班同学展开探究。
【灾后反思】
街道成河流,地下停车场成游泳池、小汽车成“潜水艇”……城市己成水中泽国,这是2010年5月7日特大暴雨给广州留下的记忆。同期江西省赣州市也出现特大暴雨,兴建于宋代的福寿沟,确保了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安然度过汛期。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却如此脆弱:专家提醒,重城市形象轻人文关怀、重地上轻地下、重经济功能轻生态效益、重速度规模轻长远发展,几乎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材料启示我们,城市建设应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灾后重建】
洪水过后,为今后蓄洪需要,A市政府拟对地处洼地的某行政村实行整体搬迁。为了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打算召开一次民主听证会,并将此事在全市公布,征求市民意见。
(2)假如你是听证会的召集人,会邀请哪些与会代表,并说明邀请的理由。
【未来城市】
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到46.6%。“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目前中国已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谋划着“超常规发展”的蓝图。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方向性的选择----作为市民生活的归属地的城市和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对象的城市,而大部分城市往往罔顾居民的呼声而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从辩证法角度为未来城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图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曲线图。

图二: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目前,我国能耗的70%为工业能耗,能源消费的69。5%为煤炭消费,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燃烧煤排放的。各地政府正致力于发展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广东省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政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停并转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节能治污力度;引导企业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积极宣传节能常识,群众节能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参加节能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广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谈谈企业和消费者应该如何积极参加节能活动?
(3)结合材料三,运用哲学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广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