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有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列思想家中最可能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墨子 | B.孟子 | C.朱熹 | D.王守仁 |
日本京都史学派的奠基人宫崎湖南认为:“中国唐宋之时发生了从中世转换为近世的大变革。经济上,交换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下能支持其结论的是( )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C.民间集市“草市”形成 |
D.政府特许广州一口通商 |
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
唐玄宗时代,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名称和治所如下:
名称 |
治所 |
名称 |
治所 |
名称 |
治所 |
名称 |
治所 |
名称 |
治所 |
安西节 度使 |
龟兹 |
北庭节 度使 |
庭州 |
河东节 度使 |
太原 |
河西节 度使 |
凉州 |
朔方节 度使 |
灵州 |
范阳节 度使 |
幽州 |
平卢节 度使 |
营州 |
陇右节 度使 |
鄯州 |
剑南节 度使 |
益州 |
岭南五府 经略使 |
广州 |
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 )
A. 突出对边疆的防御 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C. 巩固三省六部制度 D.完善全国军事布局
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 )
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 |
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 |
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
D.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 |
《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被杀的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
A.军政 | B.民政 | C.行政 | D.财政 |
“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 |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
D.“法令出一”的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意见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从材料中得出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之一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中,最独特的措施是( )
①基本沿用三省六部制
②改革中央机构,使各机构互相抗衡,不能彼此相压
③废丞相,皇权、相权合二为一
④中央承元制设中书省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③ | D.①④ |
某人为了让弟弟顺利取得任官的机会,故意在分家时,将优厚的部分归于自己,让弟弟取得贫瘠的土地。乡里民众因此盛赞其弟“能让”,推荐这位弟弟参加政府的任官考试。这个故事里的选官制度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
A.秦朝 | B.两汉 | C.魏晋南北朝 | D.唐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