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 
①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堵塞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④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力量对比的逆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商者,三倍于前”的社会现象。这说明(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商品经济相当繁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于昌明正在撰写一部历史小说,背景是明末的江南,故事中的主角张三正为他儿子准备上学堂的学费。于昌明不知道在这种情形下,主角应该使用何种货币。请根据历史知识,为张三判断最有可能的货币是(  )  

A.纸钞 B.金币 C.银两 D.布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艺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青铜器—唐宋/棉布—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陶瓷—明清/棉布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在18世纪珍妮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个双头人容易”。而中国却在元代就已经掌握了一次纺出三根纱的高超技术,对这一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是(   )

A.郦道元 B.黄道婆 C.哈格里夫斯 D.汉文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富之地,人物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南方商品经济水平较高 B.江浙一带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C.江浙地区人杰地灵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

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土地私有制 D.公有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列两幅年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我国古代养殖业与种植业并重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和抗争中不断走向觉醒和团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默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材料三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默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一役”唤起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展的主要爱国活动。 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2)据材料三,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产品——粮、帛很大一部分一向是以地租赋税形式缴入城市,这种单向流动缩减了农民可用作交换的商品量及其购买力。到了宋代,随着经济作物和农村副业的发展(以副养农),农民可供交换的商品量和购买力较前有了增加,城乡间双向交换商品日趋频繁,农村商业较前发展的原因就在于此。
——任继愈《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表3  1520~1801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

年代
(1)总人口(百万)
(2)城市人口(百万)
(3)乡村人口(百万)
(4)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
(5)乡村农业人口(百万)
(6)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1520
2.40
0.13
2.27
80
1.82
0.45
1600
4.11
0.34
3.77
76
2.87
0.90
1670
4.98
0.68
4.30
70
3.01
1.29
1700
5.06
0.85
4.21
66
2.78
1.43
1801
8.66
2.38
6.28
50
3.14
3.14

材料三 建国以来,安徽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几经停顿,迂回曲折,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新中国诞生之时,安徽省设市11个,在全国28个省(区)居前。但到1978年安徽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12.6%,仅比1965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
——安徽统计信息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前后农村商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6—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4分)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古今中外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5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写道:“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掌权以后,国家开展强大的运动来改变它的工农业结构……主要消费品工业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购买原材料和销售产品,当这些工业在50年代国有化以后,它们的利润很快变成政府收入和国家储蓄的主要源泉。”当时新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   ) 

A.使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得到了协调发展
B.积累了大量资金,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
C.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D.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汉、陇海、胶济、京绥各铁路货车一律停开,所属各省份运输阻断,几乎无货可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萧条的原因之一是(   )

A.蒋介石对红军连续发动“围剿” B.一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D.民族工商业间的恶性竞争,无货可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光荣革命在—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作者强调中国民主制度建设(   )

A.应该考虑历史传统因素 B.必须借鉴英国民主革命经验
C.要走独立自主创新之路 D.与美国的民主之路大相径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