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古代东西方先哲,面对社会的动荡与衰败,
都设计了治世良方,以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
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
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
到安宁……唯有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全集》第二卷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
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
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
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主张建立的社会秩序的特点。简要分析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社
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家方案。你是怎样看待柏拉图
《理想国》这一的设计方案的?
(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途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孔子
与柏拉图治国主张的相同点以及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治国理念的不同点?
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但改
革的失效和阻滞容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暴力革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
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
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梭伦
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
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
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
——《字林西报》
材料三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
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
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
不同结果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
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
修,报可。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
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
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
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
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
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
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海国图志》 《民报》及孙中山题词 《新青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
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中西文明的碰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
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成就历史发展的机遇。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
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
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
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
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中
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
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
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发生的商业革命为何未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
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
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
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
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活字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
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不
足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表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 |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范弱化了血缘认同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
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二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
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总统威尔逊
材料三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
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请回答
(1)结合宪法体现的原则说明1787年宪法是“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为什么说“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马丁.路德.金的话?
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
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
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欧洲人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中最早到达新大陆的是A、B、C、
D中哪一条航线?开辟这一航线的是谁?(1分)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民族、各地
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
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二,分析引起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发明成果是什么?这项发明成果首先
出现在哪一个国家?(1分) 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哪两个国家?(2
分)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最主要影响是
什么?(1分)
材料五:“本协议缔约方,认识到在处理其贸易和经济领域的关系时,应当是为了提高
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商品和服务的生
产和贸易,同时考虑根据持续发展的目标而有效地使用世界资源,寻求即保护和维持环
境又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各自需要和利益的方式加强这样的措施;进而认识到需
要积极努力以确保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
享有一个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份额;热切希望达成互惠和互利的安排,大量减少
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关系中歧视性待遇……”
(5)结合材料五和图3指出这个组织的名称并概括其宗旨。中国何时加入该组织?(1
分)该组织的成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趋
势?
美国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
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
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对以上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政策 |
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率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
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
D.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俄罗斯新闻网2005年6月8日报道,俄罗斯政府6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旁边竖
立起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座塑像。在揭幕仪式上,卢日科夫市长说:“今年俄罗斯人民
有幸经历了本国历史上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努力,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首
座塑像终于在莫斯科落成了。政府竖立他的塑像是为了向这位曾经解放了千百万俄国农奴的
勇敢改革者致敬,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最终引领俄罗斯抛弃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材料二 阿里“甚聪明,尤灭弄权之骁骑,招士通商,训练阵法与列国无异。”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100多年来,国内外史学家对穆罕默德·阿里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
为他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有的认为他是“异族统治的代表”,是一个“十足的暴
君”。……综观穆罕默德·阿里的一生,应该说他是埃及近代史上一位杰出人物,他比其前
辈确乎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建立了许多功勋。
——杨灏城《埃及近代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当今俄罗斯政府为什么要竖立亚历山大二世的塑像?而1861~1863
年的俄国却发生了两千多起农民暴动,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又在圣彼得堡街头被代表农民
利益的民粹派暗杀,这又是为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对阿里“甚聪明”的认识指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阿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
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
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
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
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
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
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姑,现代化跃出欧洲,
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287 |
42000 |
51937 |
——摘编自《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工
业国。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
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
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据以上材料,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
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
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放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
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
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三 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
就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
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所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国改革都
遇到这个难题。请运用你所学知识谈谈中日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4
分)
(4)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两国改革对现代化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