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C.使农业缺乏市场 |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这表明( )
A.经商可以迅速致富 | B.当时已经形成地区性的商帮 |
C.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D.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了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
A.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
B.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
C.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
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曾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天下之士多出于商。”据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B.“士首商末”的观念受到冲击 |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 |
D.商人经商动机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
清代的理藩院 ( )
①是专管西藏地区宗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②是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③有利于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 ④由元朝的宣政院发展而来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367年,朱元璋下旨:“国家立三大府,( )总政事,都督掌军旅,( )掌纠察。”这就奠定了明代官制的基本框架。(注: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丞相)。文中两个空白处分别应该是
A.中书,司礼监 B.六部,御史
C.中书,御史 D六部,司礼监.
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了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 B.西汉郡国并行制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设立军机处 |
云贵高原一带历史上称为“西南夷”。元明清时期对“西南夷”进行了有效管理。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元朝在此实行土司制度 |
B.明代开始实行“改土归流” |
C.雍正大规模“改土归流” |
D.晚清时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
明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授权锦衣卫监查官民行为 |
B.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 |
C.废丞相,行政权分属六部 |
D.实行史上最为严酷的文字狱 |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