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
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 ( )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②明朝内阁的
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指的是
①承宣布政使司 ②提刑按察使司
③奴儿干都司 ④都指挥使司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 |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 |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宝玉的荔枝色哆罗呢箭袖……,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凤姐的大红洋绉裙……冯紫英拿来推销的鲛绡帐……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上述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
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 | 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 |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军事需要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加强皇权 | D.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 B.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
C.皇权不断加强 | D.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吉,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这里“微澜”是指
A.城市商品经济 | B.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
C.资本主义萌芽 | D.民营手工业 |
清顺治二年(1644年)浙江发生反对清朝统治的风潮,总督张存仁建议说:“速谴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人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这反映出,清朝这一时期进行科举考试主要着眼于
A.缓和社会矛盾 | B.扩大官吏来源 |
C.重视知识分子 | D.配合国家统一战争 |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内阁和军机大臣职权渐重 | B.内阁和六部职权加强 |
C.皇帝任人唯亲 | D.专制皇权加强 |
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主要条件是(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
B.张骞沟通了与西城的联系 |
C.甘英到达了波斯湾 |
D.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 |
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A.设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
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
C.加强对中央中枢机构的改革力度 |
D.改变官吏选拔办法,实行八股取士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且义当过和尚,即位斤且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刀陋 (见下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
A.图① | B.图② | C.图①图②都是 | D.有待考证 |
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
C.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 D.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