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 B.《汴河两岸》 |
C.《坊墙倒塌以后》 | D.《长安城的落日》 |
下表是明清主要商帮情况一览表,据此分析导致明清商帮衰落的主要因素包括( )
商帮 |
主营商品 |
形成时期 |
鼎盛时期 |
衰落时期 |
徽商 |
茶、盐、典当、瓷器、丝绸 |
明成华、弘治年间 |
17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 |
19世纪40年代 |
晋商 |
茶、盐、票号、粮食、丝绸 |
明中期 |
鸦片战争前夕 |
1862年后 |
江右商帮 |
瓷器、粮食、茶 |
明成华、弘治年间 |
18世纪初至19世纪 |
鸦片战争后 |
①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②外国商人可以直接进入内地采购
③外商在华享有贸易特权 ④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了商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 D.晚上“市”门紧闭 |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
明清时期,号称“山西票号”的票庄遍布世界各地,且据史料记载,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曾向晋商乔家借钱还国债,这足见晋商的经济实力。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票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票庄是一种介于钱庄与银行之间的旧式金融机构
③晋商是明清时期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商帮
④晋商和官府勾结卖国求荣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②③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上述情景最有可能出现于何时
A.唐代 | B.宋代 |
C.元代 | D.明代 |
某一时期,一座位于江南的城市,在熙来骧往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玉米等货品的街铺。人们买卖时使用铜钱和纸币进行交易。上述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何时
A.宋代 | B.元代 |
C.明代 | D.清代 |
“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曰市井。”战国时期,“市井”“闾肆”等词的出现反映了
A.城郊“草市”的形成 | B.“市”突破城的界限 |
C.城市中商业区的产生 |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
B.乡村市场的繁荣 |
C.坊市制继续实行 |
D.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
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
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中朝故事》卷上载,唐禧宗重修安国寺毕,设大斋,扣新钟,规定“有能舍一千贯文者,即打一槌”。(巨富)王酒胡半醉而来,径上钟楼,连打一百下,从西市运钱十万贯入寺,受到唐禧宗宴请。据此可知唐禧宗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暂告一段落 |
B.商人的社会认同有所改善 |
C.佛教盛行寺院建设受重视 |
D.政府鼓励商业的适度发展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