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责任制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③④ |
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内阁军机处 | 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 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
C.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
D.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参与机务。从中可以看出()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
B.明太祖和康熙帝面临统治危机 |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
某地发生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交付兵部、户部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 ()
A.秦朝 | B.唐朝 | C.宋朝 | D.明朝 |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
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这表明军机处官员( )
①在皇宫内办公 ②按才德标准遴选 ③多为临时差遣 ④权力取决于皇帝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誉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折奏事,甚至是风闻奏事,皇帝朱批后迅速发回,既快又保密。密折制度的实行()
A.意在解决决策依据与驾驭官僚队伍问题 |
B.没有起到任何积极的社会作用 |
C.表明奏折上报的渠道被堵塞 |
D.目的是弥补军机处办事效率低下 |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由材料可见()
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 |
B.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 |
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 B.君主集权加强 |
C.内阁取代六部 | D.首辅权力失控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