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民众生活 |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
C.中央集权制全面走向反动 | 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某个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责。既有相责,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又有相实”这一制度指()
A.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 B.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
C.元代的中书省制 | D.明朝的内阁制 |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拔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 B.唐朝 | C.明朝 | D.清朝 |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 | B.内阁取代六部 |
C.首辅权力失控 | D.君主集权加强 |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冒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
军机处“初只承庙谟商戎略而已”,后分割和取代了许多内阁“承旨出政”的职权,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凌驾于内阁、部院之上的中枢政府机构。以上材料说明军机处()
A.已经成为清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机关 |
B.由最初的军政机构逐渐演变为行政机构 |
C.相当于英国的内阁,是政府中枢机构 |
D.取代内阁,成为政令制定、发布机构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
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A.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
C.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诛丞相胡惟庸为契机,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 B.打击地方势力 |
C.强化君主专制 | D.打击宦官集团 |
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 B.内阁成员拥有决策权 |
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 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