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诛丞相胡惟庸为契机,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打击地方势力
C.强化君主专制 D.打击宦官集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A.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B.内阁成员拥有决策权
C.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D.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④册封达赖、班禅。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
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这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A.队形操练 B.武艺训练
C.阵法演练 D.习惯养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朕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岂能一一周偏。苟政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为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朱元璋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

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B.对废除丞相反悔
C.为设顾问机构铺垫 D.为政事繁多苦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

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    )

A.明太祖时期 B.明神宗时期
C.明成祖时期 D.明宣宗时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康熙帝曾说“朕生来不好仙佛”,他多次在他的宫廷教师面前“斥责了佛教和道教”,但另一方面,“康熙帝保护了喇嘛教,频繁地拜谒佛教的圣山(五台山),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康熙帝这一行动,最主要出于(  )

A.争取社会政治势力的支持
B.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C.通过宗教手段控制思想言论
D.对宗教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