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高中历史

汉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采用“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加强思想控制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因此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据此回答13~18题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A.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B.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我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最早设立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儒家思想能够长期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根本上是因为

A.它适应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B.它的德治和爱民思想深入人心
C.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       D.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东西方都注重人文主义,但二者差别极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人民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为欺诈。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由此又断定“知识就是感觉”,主张只要借助感觉即可获得知识。他根据这种观点,对传统宗教神学提出了怀疑:“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象什么东西”。
材料三 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四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地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请回答1~4题:
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根据材料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概括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列举材料三中汉代和两宋时期“帝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儒学家们的独特贡献。(4分)
材料四中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迥异,试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不同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后代统治者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这一理论的反映的是

A.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世袭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在诏书中常用“奉天承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材料二: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3)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4)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五: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5)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6)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   )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汉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认为物质性的“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他还说:“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此人是()

A.董仲舒 B.范缜 C.王充 D.王夫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繁露》曰:“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材料主张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天人合一 D.大一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春秋繁露》
材料二  “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非自然也。”
——《论衡·遣告》
材料三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列经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论衡·论死》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进步的历史作用。
(2)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王充心目中的“天”和董促舒心目中的“天”有何不同?从材料三我们可以看出王充反对当时盛行的什么主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3分)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侧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伸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电视剧《天仙配》中,董永以秀才的形象出现,并被封为“献宝状元”,后官升宰相。句中常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语。“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

A.“以法为本”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工商皆本”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