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C.“其(君)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学者余英时认为:从政治史的观点来看,我们不能轻率地断定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已变成了一个“儒家国家”。在此,他强调的是( )
A.汉代儒法道相互影响相互争衡 |
B.汉代儒家明显具有法家化倾向 |
C.儒教在汉代未能占据主流地位 |
D.法家对汉代仍然具有重大影响 |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A.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
B.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
C.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
D.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骄横好胜的江都王(今扬州)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B.“其(君)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
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汉书•宣帝传》:“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 B.祭祀天地神祇 |
C.神化君主统治 | D.报答天地之恩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今切以为其当与不当,可内反于心而定也。尧谓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言察身以知天也。……天子者,则天之子也,以身度天。”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
B.意为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
C.意为对君主的权力形成制约 |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神化君主统治 | B.祭祀天地神祇 |
C.炫耀文治武功 | D.报答天地之恩 |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降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其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
A.霾是灾难的象征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自然规律 |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C.崇尚法家思想 |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教皇陛下,您也许不会感到惊奇,我已经敢于把自己花费巨大劳力研究出来的结果公之于世,并不再犹豫用书面形式陈述我的地动学说。但您大概想听我谈谈,我怎么会违反天文学家的传统论点并几乎违反常识,竟敢设想地球在运动。因此我不打算向陛下隐瞒,只是由于认识到天文学家对天球运动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才促使我考虑另一套体系。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材料三 立法者便既不能使用强力,也不能使用说理;因此就有必要求之于另外一种不以暴力而能约束人、不能论证而能说服人的权威了。这就是在一切时代里迫使各民族的父老们都去求助于上天的干预,并以他们固有的智慧来敬仰神明的缘故了,为的就是要使人民遵守国家法也像遵守自然法一样,并且在认识到人的形成和城邦的形成是由于同一个权力的时候,使人民能够自由地服从并能够驯顺地承担起公共福祉的羁轭。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董仲舒的天人观点。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天文学家的传统论点”和“另一套体系”分别指什么?《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在当时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去求助于上天”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三中董仲舒与卢梭关于君主专制观点的本质区别。
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
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
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 |
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