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 )
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 |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
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 |
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 |
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
《史记•封禅书》记载了远古七十二君王的泰山之行,他们的“旅游”项目繁多,包括祭祀、巡狩、会盟、定大位、刻石记号。这些君王包括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等,特别是帝舜,在此朝会东方诸侯,并向八方遥望,意即照会四方诸侯,而四方诸侯也纷纷登上本方境内的高山,向泰山遥祭,这一行为叫“望秩山川”。这一行为其背后昭示的是
A.“大一统”理念 | B.天人感应思想 |
C.民本仁政观念 | D.封建迷信思想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沦为政治的附庸 |
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
C.思想统一局面的形成 |
D.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
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以刑辅德 | B.思想统一 | C.三纲五常 | D.君权神授 |
《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
C.“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
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士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 B.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 D.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孟子“性善论” |
B.墨子“兼爱”思想 |
C.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
D.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 |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
A.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
B.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
C.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
D.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
《颜氏家训》载:南北朝时,梁朝的士大夫“出则车舆,入则扶侍……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嬴气弱,不耐寒暑”,在仓猝变乱中坐以待毙。该记载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叛乱寥寥无几 | B.气候反常恶劣 |
C.人民体质赢弱 | D.选官存在弊端 |
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 )
A.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 |
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 |
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 |
D.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