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③④ |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① 定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置博士
② 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 科举制的实施
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 “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 | B.荀子的政治思想 |
C.董仲舒的新儒学 | D.二程朱熹的理学 |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 B.焚书坑儒 |
C.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 |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 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 ② 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③ 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 ④ 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