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给儒学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19 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 《诗经》 《 尚书》 《礼记》 《公羊传》 《谷梁传》 《左传》 《周官》 《尔雅》 等的课程.
一一《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 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同治皇帝曾下旨认为设立京师同文馆“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由此确立了京师同文馆的合法地位。1901年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1)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3)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理论化。……皇权虽不断更迭,而孔子的权威却日益稳固,从未动摇过。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孔学“政治化”和皇权“理论化”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与王阳明观点的异同。概述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
——一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心……我们使你既不属天,又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
——15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皮科《论人的尊严》
(1)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材料一拉近了天与人的距离,材料二拉近了上帝与人的距离,简析二者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三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推动人类历史文化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运动。
与之对应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艺运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其中,出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不过,《西厢记》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遭受到禁毁、歧视。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朝廷下令将《西厢记》《水浒》列为“秽恶之书”,认为“愚民之惑于邪教亲近匪人者,概由看此恶书所致”。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思潮与中国明清之际文艺思潮之比较》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三中《西厢记》等书的遭遇有哪些社会原因?(6分)
(3)康德认为,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规避无限制的个人自由。评述启蒙思想家在这两方面的思想贡献及其历史意义。(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6分)
(2)材料一、二、三中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产生了近代中国富有时代性的思想火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共18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四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 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概括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梁如何“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有何贡献?(6分)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材料三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
(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
(3)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  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9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6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汝家学说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多年历史中,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以适应时代需要。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文集》卷
材料三: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南宋孝宗《佛祖统纪》卷
材料四: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请回答:
(1)汉代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依据材料一,说明董仲舒发展儒学的表现;并分析董仲舒的观点仍然属于儒家学说的原因。
(2)宋代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儒学发展的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康有为编撰《孔子改制考》的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疾病毒瘤),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朱熹《朱子文集》
(1)材料一中的“天”指什么?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观点。
(2)据材料三,归纳朱熹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和朱熹提出上述思想主张的共同目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中能体现其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主张各是什么?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三  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巨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 摘自岳麓版教材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1)归纳材料一的治国思想,并对这一思想的实践效果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主之所欲也,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3)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