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说:我们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影响?
(2)你会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看法?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只列看法,不说理由不得分)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儒家不是不强调法律,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就是君主与士人共治的法律。”(《佯儒实法——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社会的统治真相》)材料中“儒家强调的是习惯法”的含义是( )
A.以宗法血缘为依据的贵贱有序 |
B.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
C.以“君权神授”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
D.以理学为主导的官方哲学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 B.焚书坑儒 |
C.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 |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文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在长安的太学里,五经博士对学生的教育,把“通经”(精通五经及其标准注释)作为进入官场的途径。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 汉代儒学以经学为特征 ② 关注社会现实为治学的基本思想
③ 儒家学术体系日臻完善 ④ 儒学成为政治色彩浓厚的正统学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春秋繁露》载:“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表明董仲舒
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
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 D.意在约束君主的统治行为 |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
B.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 |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
《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
C.趋向“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这种观点( )
A.认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严重脱离当时国情 |
B.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中能够体现 |
C.认为董仲舒的思想缺乏民本色彩 |
D.认为董仲舒的哲学思想不利于稳定儒学的社会地位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长”。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主张的目的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