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 | 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现念淡薄 |
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 | 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 |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格物致知 | B.经世致用 | C.三纲五常 | D.发明本心 |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
A.理学思想兴盛 | B.商品经济发展 |
C.市民阶层兴起 | D.政治上重文轻武 |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三纲五常” | 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 B.本质为恶 |
C.非善非恶 | D.本善习远 |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
朱熹在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无为而治 |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
D.“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
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 B.东汉 |
C.南北朝 | D.隋朝 |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的心全是天理而没有搀杂人欲,并不是因他无所不知。所以,只是从知识与才能上学圣人,只知道钻研书本,考索名物,比拟形迹,结果是知识愈广,人欲愈滋,才能愈多,天理愈蔽。”请问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A.陆王学派 | B.程朱学派 | C.浙东学派 | D.洋务派 |
人都不能孤居独处,必须与他人共同过群居的生活,而结成社会。在群居的生活中,每个人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厉害。如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则彼此间的冲突、争斗,必不能免。……所以,必须有一种共存相处之道,以资维系。那么,你认为下面哪种观点会是儒家的处理方式呢?( )
A.格物致知 | B.内圣外王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天下为主,君为客 |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a处:“焚书坑儒” | B.b处:“独尊儒术” |
C.c处:“三教合一” | D.d处:“西学东渐”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