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

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C.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D.要“存天理,灭人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有一位叫秦间的才子,于清朝乾隆年间考中状元,在游杭州西湖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地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两句墓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道学 B.佛学 C.理学 D.民族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A.佛学 B.道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一模4题)《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来源:宋明理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13题)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来源:宋明理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江苏六模2题)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来源:宋明理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高三质检38题)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最主要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的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规范
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明显减少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来源:宋明理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8年 12月山东省临沂市高二期末3题)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这主要是因为程朱理学(   )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 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
来源:宋明理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
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来源:宋明理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 先秦儒学 B. 汉代经学 C. 隋唐佛学 D. 宋明理学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东西方对人性的不同态度,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的影响了以后社会的发展方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彼得拉克认为,人的本性、人生的目的和幸福,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他说:“任何人都不愿成为一个不幸者,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的。”“应该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摘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
(2)材料二反映出的思想主旨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
(3)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与材料二相比有何发展?

来源:2009年滨州市高二水平检测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身是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黄老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经世致用
来源:2009年滨州市高二水平检测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