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B.民为邦本 |
C.天下为公 | D.民贵君轻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D.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 |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
B.提倡人人平等 |
C.反对封建礼教 |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对这场反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时代要求 |
B.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C.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
D.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
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 B.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 D.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
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
B.“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
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是( )
A.是自相矛盾的 |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
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 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 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②④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总社丘墟。”可见,他所抨击的是( )
A.先秦儒学 | B.汉代经学 |
C.隋唐佛学 | D.宋明理学 |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年来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其思想主旨是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 B.发展经世致用之学 |
C.主张理性独立思考 | D.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