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
D.表达了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炭,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孟子的“仁政” |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
C.王阳明的“心学”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
结 论 |
A |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
道家反对战争,主张顺应和尊重自然,希望统治阶级无所作为 |
B |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
C |
明朝王良(1483-1514)曾提出“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
与李贽的某些思想相似 |
D |
“民主君客 ”论、“天下之法 ”论、“工商 皆本 ”论和“公其非是于学校 ” |
说明黄宗羲从反清民族主义升华到反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篇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偏于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此可知顾炎武保天下之本意是( )
A.批判魏晋玄学的清谈 |
B.号召人们挺身保卫国家民族 |
C.保卫儒家的纲常伦理免遭沦丧 |
D.打出反清复明的思想旗帜 |
当年钱学森远行欧洲留学前,其父在一张纸条上告诫他:“人,生当有品,如仁,如智,如忠,如孝,如悌!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下列对这一忠告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
B.践行“实业救国”的思想 |
C.印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 |
D.体现“全盘西化”的主张 |
黄宗羲在《山居杂咏》诗中写道:“锋镝(贬官)牢囚(牢狱之灾)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贫困)亦其能奈我何?”诗人创作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批判中国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腐朽 |
B.歌颂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斗争精神 |
C.要求实行“工商皆本”,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
D.诗人主张采用革命和暴力的手段改变现状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评论李贽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阻碍“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成长的主要因素是( )
A.专制政治腐朽黑暗 | B.个体经济占主体地位 |
C.文化控制不断加剧 | D.国人的思想并不开化 |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
明清时期,李贽主张在自由竞争中“各遂千万人之欲”,王夫之鲜明地提出了“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的命题,戴震亦认为“凡事之经纪于官府,恒不若各自经纪之责”。三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是
A.反对重本抑末,主张“工商皆本” |
B.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对外开放 |
C.反对行政权力支配社会经济运作 |
D.猛烈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抑制人性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 B. |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
C. |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 D. |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
明末清初,意大利教士利玛窦来华,西学东渐萌发。他将西方天主教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结合,指出:仁者爱天主,故因为天主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何特爱善者乎。爱人之善,缘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利玛窦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 )
A.爱人以爱天主为前提 |
B.行善是爱天主爱人的具体表现 |
C.爱天主就是教人爱人 |
D.儒教与天主教信仰具有一致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