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 )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
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 |
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 |
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
C.二者均有弊无利 |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就是“问鼎中原”的典故由来。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王权衰弱,分封制遭破坏 |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
C.周室衰微,井田制逐步瓦解 |
D.列国内乱,变法图强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 | 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 |
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 | D.所谓“天”就是天理 |
《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④ |
明十三陵是皇家陵墓群,其以长陵(祖陵)为中心,有序地排列形成一个整体。对这种墓葬制度有影响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君主专制 |
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 B.郡县制度的发展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产生 |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2)据材料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D.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
C.淹池会上桌上放着一些竹简 |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老三 | B.老四 | C.老大 | D.老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