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实行了禅让制 | B.建立了奴隶制国 |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
清明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盛典。多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看,这一盛典( )
A.念祖思亲,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 |
B.共建精神家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
C.传承孝道,增加汉文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D.追本溯源,弘扬光大民族精神 |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如尊上(对方父母) 、泰山(妻父)等。以下称谓属于尊称的是( )
A.下官 | B.布衣 |
C.仁兄 | D.晚生 |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实质上说明( )
A.商周的政治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
《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言,宗庙言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说明( )
A.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 |
B.主张“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 |
C.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 |
D.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仁政” |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
A.禅让制 | B.宗法制 | C.世袭制 | D.分封制 |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2)据材料三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有史学家说:“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这主要反映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C.婚姻成为控制同姓诸侯国的主要手段 |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D.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
C.淹池会上桌上放着一些竹简 |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A.老三 | B.老四 | C.老大 | D.老二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