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左传·桓公二年》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宗法分封制下西周社会特征的正确表述是( )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②形成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
③巩固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于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
A.世官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王位世袭制 |
《左传》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在葵丘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约三百五十年后,孟子又提及葵丘之盟,可是他表示不满: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据此可以推论出( )
A.周王室的中枢权力不可取代 | B.孟子主张中央集权 |
C.诸侯国对农业重视不够 | D.霸主齐侯并无影响力 |
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材料现象最能说明
A.周天子丧失“共主”地位 | B.分封制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
C.诸侯间争霸战争日趋激烈 | D.宗法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
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A.废除世卿世禄制 | B.整顿官场风气 |
C.削弱王室的特权 | D.废除分封制度 |
先秦时期的一位思想家鼓吹要采取措施使国家富裕,人口增加、社会安定。他主张衣食住都应该限制在仅能满足需要的范围内,乐和礼都是奢侈的。这个思想家是( )
A.孟子 | B.孔子 |
C.韩非子 | D.墨子 |
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主张是( )
A.为政以德 | B.以法为教 |
C.兼相爱 | D.有生于无 |
《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 | B.中正有序 |
C.敬天法祖 | D.君权神授 |
“只有从真正的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中,才能对一个时代做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这主要说明家谱能( )
A.真正反映百姓的生活 |
B.为历史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
C.更好地研究普通人的历史 |
D.体现历史演变的细致性和全面性 |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郡国并行制 |
《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
A.异姓亲族 | B.同姓贵族 |
C.功臣 | D.先代贵族 |
《大众日报》在2008年1月8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
C.淹池会上桌上放着一些竹简 |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