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 B.天人合一的理念 |
C.安土重迁的观念 | D.家族中心的传统 |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A.军功 | B.门第 |
C.品德 | D.才学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亲族 |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
C.周王的姻亲 |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D.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
A.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B.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 |
C.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 |
D.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
史料记载:“周武王所封弟子同姓者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西周后期被破坏的主要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王位世袭制 | D.礼仪制度 |
据记载,族刑(指以整个宗族为单位进行惩罚的刑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 B.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 D.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②“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