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 |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的文章有人用了以下标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战况的( )
A.“钟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师过大江” |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
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
D.“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一位同学在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有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工农革命割据 | B.抗击外国侵略 | C.新民主主义革命 |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阐述了( )
A.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正义性 | B.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 |
C.工人群众的民主和自由诉求 | D.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此种说法你认为( )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
D.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
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 ( )
A.伯利克里.柏拉图等代表精英贵族,仇视群众 |
B.公元前4世纪后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
C.群体决策易感情用事可能影响民主政治的质量 |
D.雅典民主既体现了人民主权也保护了城邦利益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主要是指
① “开眼看世界” ②洋务运动 ③维新变法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 | D.③④ |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说:“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上述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中法两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
B.中国四大发明对法国大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
C.启蒙思想家们关注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政治 |
D.西方传教士热衷于传播中国文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