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五经是
A.《诗》《书》《礼》《论语》《春秋》 | B.《春秋》《易》《论语》《书》《诗》 |
C.《易》《诗》《书》《孟子》《礼》 | D.《诗》《书》《礼》《易》《春秋》 |
毛泽东善读史书,对赢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 ②区域分工加强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 | D.①②③ |
(2008届南京29中高三摸底)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郡县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 |
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 |
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
A.反对郡县制 | B.主张郡县制 | C.反对中央集权 | D.主张中央集权 |
有人认为“1861年改革后,俄国广大农民遭到的压迫剥削更重了”,其主要原因是
A.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
B.付出高额赎金 |
C.对封建地主的义务加重了 |
D.要继续遭受地主的剥削 |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 D.奠定了“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
西洋“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传入中国,士人赞叹“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种情况最早当出现在:
A.汉通丝绸之路之后 | B.唐朝设市舶司之后 |
C.马可波罗来华之后 |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 |
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 ( )
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 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 |
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 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
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人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A.问题形成 | B.史料收集 | C.史料整理 | D.历史解释 |
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休养生息政策 | B.限制商人的政策 |
C.禁止经商的 | D.反腐倡廉的政策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