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居于怎样的地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网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述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回答,孔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孔子“仁”的思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儒家文化?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熹说:“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问题,无论持何种观点,只要论证充分即可)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
(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来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单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国之道,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之,所欲而必达。
——(明)《叶适集》卷二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均不识时务。今人民繁庶,食众田寡,出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据《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田,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据《清高宗实录》
回答:
(1)材料一认为明初提倡“民多”有哪些益处?作者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

来源:高考模拟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们一般认为:西欧古典文明指处于奴隶制时代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它发端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它的地域范围并不仅限于惊天地希腊和意大利,两大文明都有一个渐次拓展和不断吸纳、改造和创新的过程。它们共同为西欧文明奠定了基础,成为全部西方文明的源流。但是两者也有许多差异。
(1)就文明的拓展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
希腊:
罗马: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
希腊:
罗马:
(4)就政治文明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言:
希腊:
罗马:

来源:古希腊罗马文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 当时美国的流行说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备;城里人贷款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买股票。




 

 
材料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导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的因素和为摆脱危机在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来源:吉林省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复习检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

时期
全国人口(丁)
官员
官民之比
西汉
5959万
7500人
1:7945
唐高宗时
5238万
13465人
1:3927
元成帝时
5816万
22500人
1:2613
清康熙时
2459万
27000人
1:911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材料二

图一唐朝中央机构                   图二明朝中央机构          图三清朝军机处内景
(2)图1体现的中国古朝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朝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来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6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成帝建始元年……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汉书·五行志》
从现有的资料看,西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据正史的明确记载,两晋155年间,“黄雾四塞”一类异常天气的记载就有8次之多,平均19.37年一次。……唐代289年间,沙尘暴共25次,平均11.56年一次。
——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图中的箭头和弧形虚线表示农耕活动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地图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依据材料一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沙尘暴发生的趋势以及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河西走廊在绿洲历史时期水草丰美,是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在这个地区进行屯垦,政府为保护道路畅通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唐代在此地置凉州(武威)、甘州(张掖)、瓜州(安西东南)、沙州(敦煌)。故《资治通鉴》称这里是“闾阎(民居)相望,桑麻翳野。”但唐宋以后,由于滥伐山林和战争摧残,植被受到极大破坏。元明清时期,大量人口在此地垦殖,再加上干旱少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风沙横行,许多绿洲最终成为沙地。随着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恶化,它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图文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在唐宋前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原因。举例说明该地区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全集》第9卷))。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请回答:
(1)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创立了什么理论?后来有什么发展?
(2)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史实。
(3)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创新?(6分)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

来源: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期期末考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摘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摘自《左传》
材料四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2)材料三反映出周天子与诸侯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四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据此归纳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条件下,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4)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各起了什么积极作用?为什么这种积极作用只是一定时期的?

来源: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来源:周人饮食生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