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清朝统治使中国丧失了250年,而关键与西方的时间落差恰恰是康雍乾三代的134年,康乾盛世的提法是错误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评议。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请回答:16世纪前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和变革。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人口迁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常态,是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认真阅读材料,完成第一部分的问答题,再根据要求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材料一: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17世纪末殖民地人口不过25万人,到美国独立的前夕已经增加到250万人。
---------引自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高级中学课本《历史》(上)第57页
材料三: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引自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材料四: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万历年间在菲律宾的华侨仅福建一省就有数万。明末清初,为逃避清兵,又有大批人漂洋过海,移居国外,康熙年间实行海禁,移民遂暂时中断。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对外实行门户开放,加上国内战争、饥荒、又使沿海各省的贫苦民众以空前规模大量到海外谋生。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09年间,中国移居海外的人数多达1000多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资料来源:王恩永《人地文化》
材料五:开埠之初,包括租界在内的整个上海县的人口不足25万,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只有26名,但到1942年上海市的人口已经高达392万,外国侨民更达到15万。至1949年上海解放,全市人口又增加到554万,外国侨民也还有28000人。其中非本地籍人口有471万,占总人口的85%,即使排除临时难民的因素,迁入上海的移民及其后裔也肯定超过400万。------引自葛剑雄“创造人和—新旧上海移民的比较”,载《上海人》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共15分)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谁?属于什么人种?
(2)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复杂的,请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4种人口迁移的原因?并按照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对这些原因进行归类?
(3)归纳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4)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国内人口的迁移呈现什么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何在?
第二部分:以人口迁移与人类文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共24分,题目2分、观点8分、史实10分、文字表述4分,不少于800字)
注意:(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求面面俱到,不要泛泛而谈
(2)结合所给材料,联系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1)推动哥伦布去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的动力是什么?
(2)你怎样理解“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
(3)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有人说它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也有人认为它是殖民掠夺之路。你对新航路的开辟有何认识?说明理由。
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更有人倾向于用“进步”和“罪恶”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问: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
材料解析题
美国 |
德国 |
英国 |
法国 |
日本 |
46.2% |
40.6% |
28.4% |
16.5% |
8.4% |
(1)材料一新航路开辟航线图中线路1、线路2的开辟者分别是谁?(2分)他们的活动给欧洲和亚非美洲分别带来什么重大影响?(4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有何影响?(2分)
(2)18-19世纪的欧洲流行这样的说法:“Steam叔叔是英国人” (Steam此处既是人名又是蒸汽机的意思)。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 (8分) 这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又有何影响?(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哪些新的重大发明应用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
(3)1929年从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客观上说明了什么?(2分) 为解决此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主要在哪些方面采取了重大措施?有何历史影响?
世纪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历届世博会都深深打上了举办国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1年5月1日,首届世博会(全称“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在伦敦拉开帷幕。……这届世博会是英国光荣与梦想的缩影。在宏大的盛会背后,隐藏着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英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摘自乔继红《历史的启示:世博会是经济大国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英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举办“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
材料二: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纪念年。它的意义,绝不只在美国首次获得了世博会的举办权;通过博览会,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证明它已走出欧洲工业强国的阴影。当世博会上当时功率最大的600吨柯立斯蒸汽机启动时,千百台机械齐声轰鸣,展厅微微震动。正是在这隆隆声中,美国向世界宣布:“我来了!”
——摘编自2010年5月13日《今晚报》
材料三: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部分美国展品
(2)美国选择1876年在费城举办该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家崛起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材料四: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该“发现”曾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现代世界的南北分裂、贫富悬殊,其历史根源可追溯到大约公元1500年之后的几个世纪。在这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2)“世界市场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你同意其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经济文明是指人类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制度与政策、经济思想与行为的文明程度与属性。它既是人类经济行为的理性反映和理想追求,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实现经济文明的征途中必须加速工业化步伐,加快市场化进程;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大开放力度;尊重经济规律,走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道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师大曹文柱教授评价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说道,“是其它农业文明中所不具备的,所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是毫不为过的。”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起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数千名冒险家成群结队地前往西印度群岛,只是令人扫兴地找到少量黄金。然而,美洲大陆的发现却引起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直接反应,它促使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
材料三 20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专家约翰·希克斯这样问道:“工业革命是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不是工业本身的兴起;但现代工业是什么呢?我们将它同古代工业,即与市场本身同一时代诞生的手工业加以区分所依据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
材料四 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有人问:“中国共产党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经济改革,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又问:“这些现象是否反映了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材料五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以后,保持和谐、保持均衡是中国快速增长和发展的社会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1)材料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征?
(2)列举“葡萄牙人环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达印度”的具体事例(时间、人物、航线)
(3)有人说,“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给美洲人民带来了灾难,它不能反映人类经济的理性和理想,更谈不上“伟大历史意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试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现代工业经济的基本要素。
(5)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段对话回答材料四中的两个提问。
(6)试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分水岭。此后的几百年间,怀揣着“财富梦想”的远洋航行,充满“血与火”的殖民扩张,伴随着蒸汽、电气和信息的技术革命,国家间的相互竞争不断加剧,民族间的相互对话不断加强,孤立的世界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请根据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化的发展援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宋鸿兵《货币战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稳定国际汇率”的?并简要的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材料三 欧元的建立是一个伟大的创举。1999年欧元开始启动,2002年欧元现金正式替代了欧元区内原有的国别货币。跨主权货币从此由思想变成了实践,“口袋里的欧洲”使欧洲人找到一种休戚与共的感觉,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但关于欧元前景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有些专家称“欧元为政治货币”,预言欧元生存期不会超过十年。这显然过于悲观,低估了欧洲政治家的决心和能力。但欧元十周年后不久,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暴露出欧元的潜在风险。《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界定了欧元的基本属性,但《马约》阐述的欧元4大承诺全部被打破:政府债务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翻倍了;预算赤字没有得到控制;救援禁令同样遭到破坏;欧洲央行不再独立,却因为大量收购贬值的政府债券而危及信誉。
——黄益平《欧元危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欧元的影响。
“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14分)仔细阅读材料,全方位获取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材料二:新航路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材料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提取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