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893年~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年份 |
生产资料 |
消费资料 |
|||
机器及大工具 |
原料 |
器材:半制品等 |
消费品原料 |
直接消费资料 |
|
1893 |
0.6 |
— |
7.8 |
13.0 |
78.6 |
1903 |
0.7 |
— |
14.3 |
22.3 |
62.7 |
1910 |
1.5 |
0.1 |
16.0 |
17.0 |
65.4 |
A、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 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祟明岛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竞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以上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
A.张謇创办的企业带有官办性质 |
B.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
C.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澈烈 |
D.实业家利用政府权力提高商业竞争力 |
截至1894年,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而到了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徐继玲《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
据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下列对该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
图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
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 | 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 |
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 | 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
有人说:“在近代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请全面评价此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合理。
诗人徐志摩之父徐申如,1897年与他人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1913年与沈佐宸、沈叔英等集资创办硖石电灯公司,为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之一;1917年创办捷利电话公司;1924年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他的经商之路暗合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裕通钱庄的创办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
B.电灯公司的创办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
C.电话公司的创办说明当时中国电话已经普及 |
D.硖石双山丝厂的创办说明北洋军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 |
读下表,表中内容表明这一时期( )
(注: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进口净值指进口总额减去出口总额的差值。)
A.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扩大 |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逐年下降 |
C.中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
D.中国市场商品总量由增到减 |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措施
A.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
B.可证实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 |
C.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 |
D.掩饰不了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
1882—1894 年,上海12 家丝厂工人9600 人中女工占90%以上。一些开办的轻工企业也相继雇用女工。据1893 年《北华捷报》估计:有一万五千或两万妇女被雇用,从事清理禽毛以便载运出口,清拣棉花与丝,制造火柴与卷烟。这说明上海地区
①近代经济得到发展 ②女工超过男工人数
③媒体关注女性就业 ④女性经济地位独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896年,江苏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荣宗敬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的批示,最终才确保了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这说明
A.政府官员廉洁 | B.总督办事高效 |
C.民企兴办艰难 | D.封建势力强大 |
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各国所选择的工业化道路也会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起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动机,并非来自于本社会的内部,而是在外部的强大压力——在西方国家侵略造成的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在基本没有近代因素作前提的条件下,中国人仓促地采借西方文明,发起了近代化运动。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点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选择了一条怎样的工业化道路?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对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有人认为,毛泽东他们那一代人是打地基、搭框架的,提供了一套毛坯房;而邓小平们则为这座房子进行了基础装修;现如今我们所做的,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房子进行精装修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作坊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短暂的春天”。归纳指出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 B.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 D.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