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相比,苏格拉底的“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这一观点在哲学上的意义是
A.人类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B.对“自我”的发现 |
C.对绝对权威的否认 | D.对人类自身的关切 |
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说:“我只知道—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表明苏格拉底
A.对智慧的敬畏之心 | B.对知识的过度盲从 |
C.对人生的深度思考 | D.对现实的极度失望 |
公元前399年的一个傍晚,在苏格拉底即将处死的那天晚上,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与其思想本质一致的是
A.王守仁“致良知” |
B.大卫·休谟“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
C.康德“思想自由” |
D.马尔克斯“生命无非是一连串活下去的机会” |
“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
①“知识就是感觉”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③“幸福在人间” 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苏格拉底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套科学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将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相对主义造成了个人放纵和道德破坏 |
B.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
C.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指导个人行为 |
D.智者学派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文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下列属于“轴心时代”西方思想家主张的是
A.中庸 | B.人非工具 | C.小国寡民 | D.知识即美德 |
2013年12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说:“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领袖之一,也是以身作则最伟大的老师之一。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愿意为自由和平等、民主和正义而奉献一切。”曼德拉的精神最符合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价值追求?
A.苏格拉底 | B.但丁 | C.薄伽丘 | D.马丁·路德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苏格拉底曾强调:“为善至乐”的乐,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该言论体现了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 | B.批判传统的自然神信仰 |
C.人应该具备基本的美德 | D.穿着讲究才能完善道德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不同于普罗泰(塔)戈拉,二者的区别在于
A.知识是否决定人的价值 | B.辩论是否能够获得知识 |
C.是否强调道德修养 | D.学习是否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
在欧洲文化史上,苏格拉底被誉为“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以下言论能体现其对真理矢志不移追求的是
A.“未经过考察的生活并不值得过” | B.“顺应自然的生活是至善的生活” |
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人的” | D.“须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柏拉图 | B.亚里士多德 | C.苏格拉底 | D.普罗塔戈拉 |
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戈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斯多德 |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
试题篮
()